应该给蔚来小米资质,也应该给集度牛创等资质
最近,小米、蔚来两家公司分别搞定了自己的造车资质。
小米汽车产品是在北汽越野名下,但是,其公告工厂地址又和小米此前自建工厂一致。可见,小米汽车本质上是自己生产,仅是借名北汽越野而已。
小米SU7上了工信部公告
蔚来呢?
虽然在正式公告上还未看见,但是在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上,已经可以查到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这意味着蔚来汽车即将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结束江淮汽车为它代工5年的历史。
工信部车企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到蔚来汽车
过去5年,蔚来已经交付了43万辆车,是非常优秀的新势力,特别是在30万元以上纯电动市场,是压倒外资、合资、传统自主的第一品牌。以此成绩论,它无疑应该有一个独立资质。
小米汽车呢?
虽然是个纯新的品牌,但是其实力、其知名度,对汽车研发生产的投入,都让人觉得,应该让它参与竞争,给消费者一个新的选择。
给蔚来和小米的资质,大家反对的声音不会太大。但是,终究我们还是要问,到底标准是什么?
或者,换个问法:
为什么李一男的牛创(后改名自游家)就不能获得资质?
如果当初集度也自建了工厂,是不是可以借吉利资质生产,不用改头换面变成极越?
滴滴有没有去申请过资质?如果也能获批,它的造车项目“达芬奇”是不是还会做下去,而不是卖给小鹏?
甚至,华为也可以大大方方自己来造车,没必要和好几个车企搞好几个界……
小米汽车工厂遮挡了LOGO
这些问题,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尽管《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两大现行政策在上,但其中奥妙,恐怕只有深涉其中者,才能说得清。
回看近十年的汽车准入管理政策,可谓忽左忽右,难以捉摸。
新能源汽车势头起来以后,2015年《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办法》出台,随后闸门大开,十余家企业新获资质。如今回头看,已成笑话:除了一批原本就有资质的企业,真正的新玩家,几乎都处于倒闭或停产或小批量生产阶段。蔚小理尽管都已经成立,但都无缘资质,后续寻求了收购资质、代工的方式。
放闸三年后,2018年《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发布,将汽车项目备案下放地方发改委。尽管备案权在地方,但是该规定划定非常严格的限定条件。
尽管如此,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还是出现了。2019年1月,国机智骏获得江西省备案。几乎同时,发改委就点名批评江西省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热。
江苏省发改委2021年2月发布文件,自揭当地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问题,还点名拜腾、前途、敏安、重庆长安南京分公司、北汽新能源常州等典型案例。另外,国家发改委还曾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展开新能源汽车产能的调查,特别是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在当地的投建情况。
2021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指出,新能源汽车存在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等问题,必须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
由此,转为地方备案以来,除了几个原本就获得中央发改委备案,转批地方备案的项目,并没有真正新增几个项目。尽管如此,因为存量汽车生产资质很多,地方上仍然大干快上,其中不乏急于上马的差项目、坏项目。
典型就是赛麟汽车。这个由美国人王晓麟创立的公司,几乎就是空手套白狼,从江苏如皋各方骗得近60亿投资,转投到自己腰包,却没有真正生产销售多少车。在被实名举报后,王晓麟远走美国,赛麟汽车只留下一个烂摊子。
此时,汽车资质政策层面并无大改动。但是,面对地方和一些车企打擦边球获取资质的方式,中央还是出手了。
坊间传闻,有关部委出台了内部文件,将汽车新建项目、扩产项目、重组并购项目等等,都纳入中央部门窗口指导。其本质,就又回到了中央备案。
这段时间,一个传言流传甚广,包括资质不让买卖,蔚来特批了资质,小米也获得特批。
从现在来看,这一“传言”尽管表述可能不准确,就其核心内容,堪称“神预测”。而小米蔚来之后,到底还有没有新资质的可能?虽然有明文政策在,我们已经无从评估。
观察汽车主管部门的施政逻辑,核心有几条。
其一是宏观调控,防止产能过剩。然而,此前燃油车时代,也是在所谓严监管下,产能大扩张。而新能源这波,也同样是在所谓非常严格的投资管理政策下发生的。
其二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现实是,只要企业正常经营,竞争的市场能够帮助消费者判断优劣产品。至于倒闭退出的,现行政策也无济于事。虽然“严进”,却没有“严出”的规定。当前威马车主的困境,在现行政策下,有什么救济手段呢?
其三是防止投资浪费。其实,如果是私人资本,风险自担,难道不会用心去分辨好坏项目吗?最大的损失,往往是由政府决策、国有资本盲目投入造成的,就如同江苏赛麟。
所以,最大的矛盾,其实在于中央主管部门的审慎,与地方搞汽车产业的冒进。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这样“放管服”的政策,实操层面又往回退。
汽车资质之争,在坊间看来,就又变成了“企业+地方政府”攻关中央的竞赛。
所以,我们不求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准入政策,只求一个不太坏的准入政策的话,能有什么办法?
答案不在汽车准入政策本身,而要放眼更大的图景。
如果地方政府仍然是地方经济的主要经营者,如果书记市长能调动几百亿、几千亿,那就免不了跟风投各种“战略新兴产业”,免不了向江苏赛麟这样项目继续投出几十亿、几百亿。
对此,我们人微言轻,也没什么高论,就不瞎出主意了。
但回到准入政策本身,我们认为,还是应当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公平对待所有参与者,让更多企业有机会获得资质——这事关游戏规则,更事关市场经济的信念。而且,获得资质之后,汽车市场的门槛,竞争的门槛,本来就已高耸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