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0年,奔驰都干了什么?-电动汽车观察家

在中国20年,奔驰都干了什么?

20年前,2005年8月8日,北京奔驰正式成立。

20年来,奔驰在中国卖车当然无数,但生产、研发,也在中国。

8月5日,奔驰举行了“奔驰标准”科技日,向媒体开放了工厂、研发中心。从中,我们能窥见奔驰在华20年所作所为的一小部分。

中国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奔驰生产基地之一,累计整车产量已超过500万辆。

据北京奔驰党委书记、高级执行副总裁张正业介绍,北京奔驰20年来,产品矩阵从最初的E级车,到如今累计生产13款车型,包含燃油、混动、纯电,全面满足中国客户的多元需求。今年第14款新车型——全新纯电CLA,也将在北京奔驰正式下线。

在哪里生产,就在哪里研发。北京奔驰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柏睿凯说,中国研发也已发展为奔驰德国以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发网络,而且以越来越多的技术反哺全球市场。

当然,在此过程中,奔驰也将“奔驰标准”带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和中国汽车消费市场。

在同频共振中,奔驰在中国和国际、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扮演了桥梁作用。

01

生产:奔驰最好的工厂

“我们的制造工艺质量水平都在全球体系里面是前列,甚至很多指标都是第一。”

张正业讲起北京奔驰,言语中不无骄傲。

确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评判,北京奔驰工厂都相当领先。

传统地,汽车工厂讲究高品质高效率、柔性生产。

北京奔驰工厂引入了MO360系统,生产效率提升超过15%,其中也凝聚着中国团队的智慧贡献。这个工厂也非常灵活,纯电、插混和燃油车型能够灵活切换。其自动化水平也很高,车身车间连接和装配的自动化率均达到100%。

在传统评价标准之外,北京奔驰也能经得起最先进理念的挑剔眼光。

比如可持续,北京奔驰光伏面板覆盖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比如AI大模型,北京奔驰也积极推动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生产环节的试点应用,加速释放新质生产力。

AI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于北京奔驰工厂

在科技日上,我们参观了北京奔驰车身二工厂。这个工厂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应用625台工业机器人,连接和装配的自动化达到了100%,在全球范围拔得头筹。

其中很多工艺、设备都凝结了奔驰制造的经验和技术创新。比如车身车间最常见的焊接工艺,这个工厂就有18种。包括Arplas无痕焊接,它在保证焊接强度的同时,能让焊点近乎于隐形。此外,还有源自S级轿车的高速射钉铆工艺,解决了行业内不同材料之间的连接难题,比如钢铝结合的部件。

在科技日上,我们还参观了奔驰一个缩微工厂——鲁班实验室。

这一实验室模拟了汽车生产的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以及物流,还引入了真实车间使用的i-Portal系统,能够更精准地仿真模拟实际生产流程。

这一工厂可以作为员工培训、管理培训的基地,以训练员工熟悉生产流程、数字系统,包括协作精神和管理能力。

北京奔驰工厂也随着奔驰技术、产品的演进不断进化。

CLA即将量产上市

张正业透露,北京奔驰近日投产了EB5电池,达到了即将在2026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国标要求,为MMA平台首款车型——全新纯电CLA的年内投产,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接下来,北京奔驰还将拉开包括长轴距GLE SUV在内的密集产品攻势。

02

研发:反哺全球

20年来,奔驰不断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形成京沪创新双引擎布局,中国研发已成为奔驰德国以外覆盖领域最全面的研发团队。

位于北京的奔驰中国研发技术中心(TCC),主要聚焦电动出行、整车测试和本土化等领域的研发。

位于上海的研发中心,则聚焦智能互联、自动驾驶、软件及硬件开发和大数据等领域的研发。

在全球最卷的市场,奔驰的中国研发中心速度也不一样。比如,奔驰在中国大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的研发,从项目启动到落地,仅用时12个月。另外,全球下一代后排娱乐系统的软件开发仅用时18个月。

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正在引领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潮流。随着中国研发团队实力的不断提升,奔驰中国研发正以“中国速度”进行创新,并越来越多地引领全球研发项目,进入了“以中国创新,领全球风潮”的发展新阶段。

03

标准:从座椅到底盘到智能化

汽车行业有句老话:“开宝马,坐奔驰”。

“坐奔驰”为什么能成为行业体验的标杆?

这可以从奔驰的座椅、轮胎到底盘的高标准找到答案。

以座椅为例,在奔驰的研发流程中,每一个座椅都需要有1460天研发周期,经过6,000+项标准控制。

近来,在一些新势力的发布会上,奔驰、迈巴赫的底盘,往往沦为“背景帝”。奔驰的底盘这么容易被超越吗?

能否称为底盘专家,要看企业积攒的Know-How有多少。在奔驰,底盘数据之丰富称为汗牛充栋不夸张。

奔驰将1000+零部件指标,归纳汇总量化成有关车辆驾驶性能的130+客观KPI数据,最后汇总为覆盖5大维度的“梅赛德斯-奔驰驾控黄金标准”。5大维度分别是:驾乘舒适性、安全感、掌控感、运动性、精准性。

对于底盘而言,其实乘坐者强调舒适性,但是驾驶者,尤其是不同风格的驾驶者,对底盘有不同需求。

奔驰拥有丰富的底盘产品矩阵,基于不同车型定位及相对应客户的常用场景,精细定义悬挂风格,为客户带来包括舒适型悬挂、运动型悬挂、越野型悬挂等超过10种风格的悬挂配置。

在底盘当中,奔驰还有几项特别亮眼的压箱底技术。

首先是,带可调减振的敏捷操控系统。

其核心是主动的电子阀控制减振器。这系统能够根据路面实时反馈,自适应调节减振阻尼,实现初段柔韧,过滤大部分振动,振动圆润、柔和;中后段扎实,提供充足的车体支撑控制,轻松过坎不拖沓,带来“胜似空悬”的驾乘质感,享受舒适的同时兼具车辆运动性。

敏捷操控系统让钢悬胜似空悬

其次是,奔驰还有液压衬套独家调校、专属开发的轮胎等等。奔驰所考虑的维度和广度,远比一些品牌强调单一性能要全面和可靠。

面向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奔驰还开发了一个关键技术——线控转向。该功能也会用到奔驰量产L3的车型上,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的驾乘舒适性,以及安全冗余。

奔驰线控转向系统示意

如同此前奔驰的座椅、底盘、轮胎,奔驰未来智能化的功能和应用,也将继续服务于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对于智能化接受度、需求度最高的中国消费者,也将帮助奔驰打造出同样严苛而先进的智能化功能的新标准。

“2025年是奔驰中国研发和生产的20周年里程碑。奔驰不仅在中国‘造好车’,更为中国‘量身打造’赢在未来的好车。”柏睿凯说。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邱, 锴俊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