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三季度或四季度盈利
二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再创佳绩,攀升至26.4%的新高度。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实现了206亿元的营收,而在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的经营亏损已大幅收窄至3亿元。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也重申了下半年单季度盈利的目标,“但很难讲是在三季度还是四季度实现。”
本季度,小米汽车成功交付新车81,302辆,至此上半年新车累计交付量已达157,171辆。
卢伟冰还透露,小米汽车将在2027年正式进军欧洲市场,目前处于调研筹备过程中。
01
产品高端化、制造平台化助力毛利率
小米集团财报显示,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213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206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为6亿元。
与2025年第一季度相比,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从186亿元增长14.4%至213亿元;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从181亿元增长14.1%至206亿元。
在毛利率方面,小米汽车毛利率持续提升。小米本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26.4%,较2025年第一季度的23.2%有所提升,与2024年第二季度的15.4%相比,提升幅度更为显著。
毛利率的持续上扬,主要归因于核心零部件成本的缩减、单位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高ASP车型SU7 Ultra交付量的显著增加。
卢伟冰对此进一步解释道,首先,小米汽车的平均单价较高,已经达到25万元,属于高端车型,较高的售价带来了较高的毛利率。其次,平台化做得比较好。YU7和SU7都基于小米Modena平台开发的,模块化标准化做得好。模块化标准化还能带来供应链的集中化优势,这就是小米毛利率比较高的基础。第三,小米的生产效率比较高,这些都支撑小米取得了比较好的毛利率水平。
对于长期毛利率的表现,卢伟冰的回答相对谨慎,他认为,短期看,成本端没有大的变量,长期取决于他们能不能保持一个比较好的订单量。
对于盈利情况,卢伟冰重申了下半年单季度盈利的目标,“要实现累计盈利目标,仍需经历一段较长的历程。”
02
新品发布与技术突破亮点频现
产品方面,二季度小米发布了新车YU7和1000万Clips版本的端到端辅助驾驶。
6月,小米发布首款SUV产品Xiaomi YU7系列,包括Xiaomi YU7、Xiaomi YU7 Pro和Xiaomi YU7 Max三款配置,起售价分别为25.35万元、27.99万元和32.99万元,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0,000台。
该系列全系采用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CLTC续航最高达835km,采用四合一域控制模块,标配激光雷达和1,000万Clips版本的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搭载NVIDIADRIVEAGXThor™车载计算平台,算力达700TOPS。
小米的辅助驾驶性也在更新。Xiaomi SU7系列于7月底开启推送1,000万Clips版本的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此外,赛道成绩也在不断刷新。4月,Xiaomi 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以6分22秒091的成绩位列纽北圈速总榜全球第三,其量产车以7分04秒957的成绩成为纽北赛道最速量产电动车。
03
夯实品牌力,剑指欧洲市场
根据卢伟冰的透露,2027年小米将拓展欧洲市场。
有投资人问道,小米的品牌力能否支撑其海外市场的拓展?
卢伟冰认为,小米品牌在全球具备较高的知名度:欧洲的知名度在95%以上,部分国家例如西班牙应该到98%~99%,“小米作为一个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我觉得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小米汽车的知名度现在肯定是不高的。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在2027年之前,提升小米汽车品牌的知名度,并激发用户对小米汽车的兴趣。”
不过,对此卢伟冰似乎也并不很担心。根据他在德国驾驶小米SU7的亲身经历,他发现当地很多人对这款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会主动拍照,而且很多人能够准确叫出小米的品牌名称。所以他认为,小米汽车的知名度可能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还要大很多。而且,小米汽车品牌在中国就走过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因此他对品牌力的构建很有信心。
04
机器人领域稳步布局,商业闭环待时日
在电话会上,也有投资人提起机器人领域的进展。
卢伟冰表示,他们在机器人领域应该有四五年的投资历史。整体还是非常看好这个机会,尤其是应用在工厂中的人形机器人的方向。小米现阶段的目标是在自有工厂里面尝试进行一些业务的闭环,然后再提高效率。
卢伟冰坦言,目前看难度非常高。“我们还没有看到非常明确在商业上形成闭环的时间点,这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