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开始赚钱养家?小鹏四大AI产品全面商业化

如今车企言必称AI,但如果找一家AI成色最实在的公司,唯有小鹏。
此前,小鹏好歹还是穿着汽车公司的外衣,尽管已经广泛布局AI,但很多都在研发试制,外界对于小鹏是否真心要把它们商业化,一直存有疑虑。
但是,经过11月5日小鹏2025科技日之后,小鹏的AI布局不再是概念,不再是研发,而是都将走向量产,冲击商业化。
何小鹏在2025科技日上发布了四大物理世界的AI进展,以及商业化时间表:
第一,第二代VLA智驾发布,进入物理模型范式,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向小鹏Ultra车型全量推送;
第二,小鹏汽车将在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同时还将启动Robotaxi试运营;
第三,高度拟人的机器人小鹏全新一代IRON亮相,2026年年底,小鹏目标实现规模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目标市场是导览、导购、导巡服务;
第四,推出面向多人低空出行的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A868发布,面向个人低空飞行的陆地航母2026年将实现大规模量产。
这四大进展,是AI在物理世界最实际、最广泛的应用,可以比拼特斯拉的宏图计划,也是此前在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上大出风头的公司难以企及的。
先不论是否能落地,小鹏的梦想之大,行动之勇,不得不令人尊重。
01
第二代VLA
AI在汽车行业最大的应用,首先还是智能驾驶。
而眼下最热门的技术架构,就是小鹏和理想主张的VLA(视觉-语言-行动)大模型路线。
2025年9月,小鹏第一代VLA架构的辅助驾驶系统向ULTRA车型推送。
不过,何小鹏将这一代VLA称为小模型时代,而且是标准的VLA模型。
所谓标准VLA,是指在需要将视觉(V)转换为语言(L),再转换为行动(A),语言作为中间转译环节,成为瓶颈,带来很高的信息损耗,并且无法在很大规模参数量上实现很大规模的数据训练量。
小鹏因此尝试了两条路线,一条是标准VLA,保障底线,另一条是创新VLA,探索上限,尝试去掉语言转译环节。

何小鹏说,为此,小鹏投入了3万卡算力,用于第二代VLA的数据训练量接近1亿clips,相当于人类司机驾驶65000年才能遇到的极限场景总和。

在烧了20多亿训练费用后,小鹏的创新VLA“终于在一个偶然版本上看到了希望”。
其结果是,小鹏放弃了标准VLA路线,走向创新VLA,也就是第二代VLA,而且是大模型的架构。
何小鹏还强调,第二代VLA是大模型,在2250TOPS的Ultra版车型上,将搭载数十亿级参数规模的模型,而行业普遍车端模型参数量仅为千万级规模。
“药方”很先进,“疗效”如何?
在功能层面,第二代VLA将发布“小路NGP”功能,提升复杂小路与混行环境下的智驾表现,复杂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MPI)提升了13倍。
另外,小鹏第二代VLA智能涌现出全新能力,如可识别交警手势、可提前应对红绿灯通行等,这些未曾训练的复杂路况都能从容应对。此外,小鹏汽车还行业首发“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Super LCC+人机共驾,不依赖导航全球范围均可开启,在漫游的过程中轻转方向盘,车辆即可协同完成变道和转向。
这一功能很快就会OTA。
何小鹏宣布,2025年12月底,小鹏将邀请先锋用户体验第二代VLA,2026年第一季度将面向小鹏Ultra车型全量推送第二代VLA。
在第二代VLA上,小鹏还终于实现一个重大跨越——成为智能驾驶供应商。
何小鹏宣布,大众汽车将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客户。同时,小鹏图灵AI芯片已获得大众定点。

在最近的智驾路线竞争中,小鹏和理想的VLA,与华为、蔚来的世界模型路线,被对立起来。
但何小鹏表示,小鹏第二代VLA也即小鹏首个量产物理世界大模型,既是动作生成模型,也是理解和推演的物理世界模型。而且该模型可跨域驱动汽车、Robotaxi、机器人、飞行汽车。
02
小鹏Robotaxi终于来了
在第二代VLA的加持下,小鹏终于跨出了L4的步伐。
此前,几乎在每一场沟通会上,何小鹏都会被问及何时做Robotaxi。何小鹏一直表示有计划,但没有公布日程表。
这次科技日,何小鹏宣布,小鹏汽车将在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同时还将启动Robotaxi试运营。

何小鹏也表达了对当今Robotaxi应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比如,基本都是改装车辆;规模很小;应用范围很有限等等。
小鹏Robotaxi是专为L4级无人驾驶而设计生产。在硬件上,小鹏Robotaxi搭载4颗图灵AI芯片,车端算力高达3000TOPS,是目前全球最高水准。技术路线方面,小鹏Robotaxi不依赖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依托纯视觉方案即可应对全球不同道路类型及交通环境,这意味着它有很强的泛化性。

小鹏Robotaxi智驾系统和乘用车同源,同样以第二代VLA+VLM为基础,能够在本地端支持超低时延与自动驾驶系统交互。
和小鹏在售车辆不同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确保行驶安全,小鹏Robotaxi预埋了双冗余硬件架构,两套硬件可互为备份,即使失效也能快速切换。
小鹏的L4无人驾驶,还不仅局限于Robotaxi。
何小鹏认为,未来L4车辆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全共享模式的无人驾驶汽车(Robotaxi),另一种是私享模式即有人开的L4级体验汽车。
对于后者,也就是面向私人销售的车型上,2026年小鹏汽车将同步推出全新智驾版本“Robo”,与Robotaxi同源,拥有相同的硬件配置、安全冗余和智驾能力,配备2套智驾模式,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小鹏不是出行公司,将如何开展Robotaxi业务?
一个策略是和高德合作。何小鹏在科技日上宣布,高德将成为小鹏Robotaxi的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未来双方将共同面向全球提供Robotaxi服务。

简单来说,就是在高德的聚合打车平台,也能打到小鹏的Robotaxi。
03
机器人有了性别
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一个高潮是,小鹏最新拟人机器人IRON走上台的过程。
“TA”不像别的机器,走路不是一步一个脚印那么扎实,而是如模特般身形摇曳,让人立刻感觉像是一个女人在走路。

这就是小鹏的追求——“极致拟人”的机器人。
但其实,在机器人热潮中,人形机器人的争议很大。
一些从业者言辞激烈地表示,凡是人形机器人项目,都是在骗钱。
小鹏已经研发了7代机器人,从2024年第6代开始,从四足机器人,转为人形机器人。
何小鹏花了不少口舌,来解释这一演变。
何小鹏从三个角度论证,必须做人形机器人。
一是如果要从人身上获取有价值的数据进行训练,只能把机器人也做成人形。
二是,无论是家庭、商场、工厂、办公室都是以人为使用来设计的,所以人形机器人易于泛化。
第三,“如果买一个机器人进到家里面,要爸爸妈妈喜欢看,要小朋友喜欢看,只能是人的形状。”因此人形机器人更易于销售。
由此,小鹏的机器人在很多方面模仿人类。
它拥有仿人的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可支持不同身材体型定制。全身拥有82个自由度,动作自然流畅、灵活自如,可实现如“猫步行走”的高难度拟人动作;采用行业最小的“谐波关节”,才能拥有1:1人手尺寸,且手有22个自由度。同时,全新一代IRON还行业首发应用全固态电池,实现极致轻量化、超高能量密度与极致安全。
在“大脑”上,小鹏机器人也希望“极致拟人”。全新一代IRON搭载3颗图灵AI芯片,有效算力2250TOPS,同时首发搭载小鹏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通过构建“VLT+VLA+VLM”的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实现“对话、行走、交互”三大高阶智能。
有点“反共识”的是,何小鹏认为,人形机器人首先商用的场景,既不是去工厂打螺丝,也不是进厨房做家务。
何小鹏认为,小鹏机器人将首先应用于“三导”:导览、导购、导巡,主要在商场、商业的场景提供服务。

宝钢将成为小鹏机器人IRON项目的生态合作伙伴,在巡检等复杂的工业领域探索应用场景并迭代进化。
何小鹏没有描绘这一市场能有多大,但是明确宣布,2026年年底,小鹏目标实现规模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
何小鹏还表示,他会亲自带队,确保人形机器人的量产。
04
陆地航母7000多架订单在手
从事低空飞行创业的公司小鹏汇天,不是小鹏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但是属于一个大股东,算是兄弟企业,每次也都在小鹏科技日更新进展。
这次何小鹏宣布了小鹏汇天低空出行的一个新产品体系——面向多人低空高效出行的飞行汽车,而且公布了首款产品——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A868”。
A868采用小鹏汽车增程系统——鲲鹏超级增程架构,预计将实现500km长航程,最高航速预计可达360公里/小时,6人座舱。目前,A868已经正式进入飞行验证的关键阶段。

小鹏汇天的产品另一体系——面向个人低空飞行的陆地航母,进度更快,预计2026年将实现大规模量产。
何小鹏称,陆地航母目前全球订单累计突破7000台,创下行业纪录。
量产方面,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已于11月3日试产,并顺利下线首台陆地航母飞行器。这座工厂规划年产能10000辆,初期年产能5000辆,满产状态下,生产线每30分钟可下线一台飞行器,将加速2026年陆地航母实现大规模量产。

飞行汽车会有人用?有人买吗?
至少会有一个客户:小鹏汇天将携手敦煌市政府,于2026年推出西北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路,打造“自驾飞”出游体验,让飞行汽车走向文旅应用。
05
替代硬件,软件、智能驱动变革
2025的小鹏科技日,涉及第二代VLA、Robotax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
“本质都是一件事情,就是出行和AI。”何小鹏说,“我们会非常专注的把物理AI做好……我们希望小鹏成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这是我们对下一个10年的愿景。”
在物理AI世界,尤其在中国,小鹏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首屈一指。可以比拟的,可能就只有大洋彼岸的特斯拉了。
只是无论外界和资本市场,对小鹏的这一定位,还没有足够认同。
在科技日开始之时,何小鹏说,“这一次(科技日)对小鹏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飞跃,它帮助小鹏进行全新的升维前行。”
他提出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过去10年,汽车行业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一直都是硬件驱动的软件向前行。软件平均在一台汽车上的价值,不到10%。
“但是我作为一个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一直坚信软件、AI、智能在汽车甚至在更大的物理世界里面,占据的比例会越来越高,会带来颠覆性的能力跟企业。”
邱, 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