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造车“阳谋”-电动汽车观察家

华为造车“阳谋”

“今天,我们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

5月24日,华为发布声明,再次强调“不造车”,并表示,“我们并未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

在这次声明中,华为还特地解释了汽车业务的两种模式:一是Huawei Inside:给北汽、长安和广汽三家车企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支持它们打造各自子品牌。

二是,华为智选:与赛力斯的合作,提供电动部件和HiCar座舱部件,并在部分华为终端销售。

在华为重申不造车前几天,华为内部宣布人事任免,余承东在消费者业务CEO之外,新增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一职,而王军继续担任汽车BU总裁。

对于华为的汽车业务,特别是“不造车”的承诺,应该怎么看?

电动汽车观察家》分析如下。

一般而言,CEO在总裁之上。如果我们粗糙地认为,余承东代表了“华为智选”路线,而王军代表了“Huawei Inside”路线的话,那么可以说,两个路线虽然并行,但是“华为智选”的战略级别更高一点。

那么,“华为智选”路线是个什么路线?是华为声明说的那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

我们做了一张图:

华为不造车模式

在“华为智选”路线上,华为不仅仅是“供应商+经销商”,也在不断参与研发设计,不断替代赛力斯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曲线造车,或者说学习造车路线。

《电动汽车观察家》的预测是:这也可以说是“不造车”的华为的“阳谋”——与赛力斯合作的“华为智选”模式会不断深化,华为会逐步掌控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流程,但暂时不自己生产。从这个意义上,他们“不造车”,就如同早期小鹏汽车找海马代工一样的“不造车”。

关于华为的这个结论,很多人也都挂在嘴上。关键是,理由和证据是什么?

1

为什么是赛力斯

“当时华为想进主机厂,问了一大圈,然后长安愿意跟他一起玩……但他同时也在和北汽、广汽、金康一起联系。”一位和华为合作的主机厂工程师,如此回忆当初和华为的合作开始。

后来四家车企和华为有深度合作,而“一大圈”中,唯有赛力斯是“华为智选”模式。为什么是它?

答案显而易见,赛力斯最没有谈判砝码。

相比这三大国汽,赛力斯就算上它母公司小康股份,也是民营小弟,而且近况不佳。2020年,小康股份全年销量为273590辆,同比下降15.92%。至于新能源新品牌赛力斯,更是困难。投入已经很大,但是要继续投入难以为继,特别是赛力斯定位高端,小康股份的背景难以支撑。

“小康习惯抱大腿。”一位熟悉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人士说。小康股份之前背靠东风,现在又看到了华为这颗大树。

据他介绍,在和华为的合作中,赛力斯展现了所有其他车企没有的开放程度。所有关于研发、采购、生产的数据全部开放。对于华为的要求,赛力斯不讨论正确错误,就是改。

特别关键的是,赛力斯向华为开放了产品研发。首发的第一款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还并没有太多体系华为的意图。

但是,赛力斯规划的第二款车、第三款车,华为已经完全介入,分别计划在今年10月份和明年2月份左右能够推出。

在塞力斯随后的车型上,华为不仅会把能够量产供应的所有汽车部件尽量上车,而且还会主导车型的定义:功能、性能和体验都由华为说了算。也只有这样,华为才有把握这个产品能否卖好。

2

还没有到时候上“压强原则”

华为从一个任正非几万元创业的公司,变成通讯设备全球第一的企业,有一条“法宝”,就是“压强原则”。

所谓“压强原则”是后发制人的一个策略。任正非曾经用坦克和钉子来说明:坦克重达几十吨,却可以在沙漠中行驶,原因是宽阔的履带分散了加在单位面积上的重量;钉子质量虽小,却可以穿透硬物,是因为它将冲击力集中在小小的尖上,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后者的压强更大。

华为公司的“压强原则”,也就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点,在配置强度上大大超过竞争对手,以求重点突破,然后迅速扩大战果,最终达到系统领先。

对于造车而言,华为目前还没有把握。虽然华为很早涉及汽车业务,但集中在通讯模块、T-BOX这些领域,后来扩展到车载电源、电驱动,以及智能感应硬件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但是,对于汽车开发、设计,华为基本是门外汉。

在供应链管理和生产管理方面,华为虽然有手机、PAD等智能设备的经验,但和汽车还是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华为向来强在研发和营销两头,手机也大量采用代工模式,要自己“造车”,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举例来说,华为的电驱产品已经给两三家车企开始供应。但是,据了解赛力斯华为合作的人士透露,华为的电驱产品,稳定性并不好。

16231391523921c871dc4cb2daf96

与赛力斯合作的“华为智选”模式——华为不断切入研发、设计、销售和服务,赛力斯作为代工商和品牌,是华为最好的练手之路。

3

为何重申不造车?

由于华为的品牌效应,一旦哪家汽车厂和华为牵扯上,股价就是飞涨。

尽管公开层面,任何一家车企都没有确认华为在资本层面的合作,但是市场的联想浮想联翩。相关利益人士有意无意也在影响市场预期。

这一点其实不是空穴来风。至少在今年初,上述人士透露,华为曾计划入股小康,但最后被华为高层叫停。

但是这样的操作可能让华为再也难以忍受,于是5月24日发布声明,“以后,凡是议论上说华为造车、或者参股汽车制造行业,均为谣言,勿轻信。

华为的声明之后,“华为概念股”终于从一路走高的趋势中跌下。

华为概念股走势

在这一声明中,华为再次提及了2018年的战略。我们在华为“心声社区”找到的2020年11月25日“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也提及这个策略。

这一决议附有文字:“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

很多人认为,据此推测,2023年,就是华为自己造车的节点。

为什么?

该决议的策略,以及华为汽车业务高层不断重复的逻辑:发挥ICT优势,做增量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每辆车赚1万元……恐怕行不通。

华为最核心的产品——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对智能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太大,绝大部分车企都不愿意假手于人。比亚迪与华为关系甚深,但也不能将此全盘托付。

在手机业务被硬生生掐断之后,华为销售终端确实需要新业务,但是“每辆车赚1万元”的理想,可能不会实现,因为规模有限。华为将不得不寻求在每辆车上赚更多的钱,即便规模不大,总量也能增长。这也就意味着华为要深入汽车的各环节: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

生产,只是最后要亲自下场的环节。

对于“不造车”的承诺,华为心声社区2020年决议帖子后面,有人这么评论:

00年前,做固定电话失败,老板放下狠话,华为从此不进入通信终端领域,好象是不是写入基本法了?

12年后,通信终端业务陆续起来,到19年,占据一多半业务……

01年左右,老板怒批小灵通,坚决不做,甚至全套系统资料都齐备,就等老板签字……还是没做

04年后,似乎最终老板默许了小灵通,华为贴牌小灵通开始功城掠地。。。然后UT迅速崩解。。。

20年10月,老板怒批,坚决不造整车……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电观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1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