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汽车价格战:特斯拉求量得量,奥迪跌落为二线(下)-电动汽车观察家

盘点汽车价格战:特斯拉求量得量,奥迪跌落为二线(下)

上一篇【汽车价格战:谁最受益?谁最受伤?(上)】,聊了整体市场的格局和自主品牌在今年1-7月的整体表现。这一篇,接着聊豪华品牌和合资品牌在遭遇“价格战”后的表现。

01

豪华品牌:巅峰已过,压力山大

关于豪华品牌的趋势性阐述,在去年10月我曾经写过一篇“BBA开始走下神坛”(链接),大家感兴趣可以翻出来回顾一下。

当时对于以BBA为代表的豪华品牌的一个判断就是:2023年是豪华品牌25-40万元入门级产品遭遇巨大挑战的一年。

今年1-7月豪华品牌的价格和销量表现也验证了当初的预判:所有的豪华品牌都不得不放弃价格,来保障销量的增长。

数据来源:交强险数据,之家研究院

1-7月豪华品牌的销量为208.5万辆,同比增长10%。但是,如果扣除特斯拉的销量,传统豪华品牌的销量同比增长只有4.1%,这个数据与市场整体增速基本持平——简单来说,如果只考虑传统豪华品牌的销量,他们在1-7月并没有“跑赢大盘”。

最重要的是:即便这样的销量,也全部都是依靠降价才艰难实现的。1-7月豪华品牌的均价为38.6万元,同比下滑4.9%。其中,雷克萨斯“量价齐跌”最受伤,特斯拉也是依靠7.7%降价幅度,换来了58%的销量增长。BBA三家的均价同比下滑在2.4%以上,销量也刚刚维持4%左右的增长。

我们进一步来看BBA和特斯拉的销量结构,会发现BBA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

数据来源:交强险数据,之家研究院

1.奔驰:高端增长、中端塌陷,依靠入门级保持销量

1-7月奔驰的销量为45.8万辆,同比+3.9%;单车均价为46.40万元,同比-3.1%。

奔驰的销量结构变化中,25-30万价位段的产品占比同比增加了9.5个百分点,20万以下价位段的产品占比同比增加了2.3个百分点;而30-40万价位段的产品同比减少了10.4个百分点——奔驰的30-40万价位产品受到“价格战”影响明显,销量和价格双双下滑,只能依靠30万元以下入门级产品来保障销量了。

2.宝马:国产X5L成为宝马今年最大的亮点

1-7月宝马的销量为44.7万辆,同比+4.2%;单车均价为38.88万元,同比-2.4%。

宝马的销量结构变化中,受影响最大的是40-50万元价位段,同比减少了15.5个百分点;其次为30-35万元价位段,同比减少了4.2个百分点;而25-30万价位段,同比增加了9.3个百分点;60-80万价位段由于X5L的热销带动份额增加了5个百分点,而宝马3系和X3是今年上1-7月受价格战影响最大的产品。

当然,3系产品也受到自家i3降价的影响,1-7月销量下滑13.3%;X3这款产品早已经无法和加长的GLC和Q5L比销量了,今年1-7月X3的销量只有6.8万辆,已经达不到月均1万辆的水平了。

目前宝马60万元以上的产品,主要依靠国产X5来实现了,1-7月X5的销量为5.4万辆,平均月销接近8千辆,成为宝马上半年的最大亮点,最重要的是没有受到价格战影响,成交价依旧保持在一个相对高位的水平。

3.奥迪:40万以下产品占比接近90%,正在跌落成为二线豪华品牌

1-7月奥迪的销量为38.2万辆,同比+5.2%;单车均价为31.47万元,同比-2.4%——奥迪无论是销量还是价格,正在迅速和奔驰、宝马拉开距离。

奥迪的销量结构变化中,25-30万价位段受影响最大,同比减少了11.3个百分点,简单来说就是A4L和Q3已经无法支撑这个价位段的销量了;其次是30-35万和20-25万价位段,份额同比分别增加了8.9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

如果从价格段的分布来看,奥迪40万以下的销量占比已经来到了89.9%了,这个数据已经非常接近二线豪华品牌沃尔沃的销量结构了。作为对比,奔驰40万元以下占比为51.8%,宝马为68.8%——奥迪即将成为那个最先从神坛跌落的一线豪华品牌。

今年1-7月,奔驰、宝马的价格还能维持在40万上下,而奥迪在今年1-7月的价格已经滑落到31万的水平了,如果销量继续下滑,在未来的1-2年内跌破30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4.特斯拉:今年价格战的始作俑者,赢得预期的销量增长

特斯拉作为最早发动价格战的品牌,今年1-7月的销量为32.7万辆,同比增58.0%,初步达成了年度增长40%+的预期目标。

特斯拉的结构中,25万以下销量占比提升到28.2%;30万以下的销量占比为86.1%,去年同期也只有75.6%——可以说,通过这次价格战,特斯拉已经彻底把自己变成一个25万左右的品牌了。

当一线豪华品牌开始“以价换量”之后,一众的二线豪华品牌无论是价格还是销量都开始加速下滑。

当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价格向中高端冲击,豪华品牌的价格下限被不断打破的时候,合资品牌就成为“自主上攻、豪华下探”局面下最大的输家了。

02

合资品牌:加速失血,“量价齐跌”

今年对于合资品牌而言,已经可以算是连续两年遭遇“严重挑战”了。在2022年,合资品牌通过不断地价格释放,算是勉强保证了销量的增长。但是在今年自主和豪华品牌的夹击下,合资品牌不仅仅“价格”无法守住,更重要的是这次连销量都没有办法保住了。

数据来源:交强险数据,之家研究院

1-7月合资品牌销量388.8万辆,同比下滑11.1%;均价15.61万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9%——这样一个量价齐跌的局面,让所有的合资品牌都感受到一丝凉意,甚至最近“某主流日系合资品牌想要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也常有耳闻了。

从销量层面来看,日系品牌是这一轮最受伤的。1-7月日系品牌的销量同比下滑17%。其中,本田销量下滑最快为24.7%,日产销量下滑23.1%,丰田销量下滑7.2%。

从价格层面来看,本田的价格相对坚挺,均价为15.70万元,同比下滑1.9%(所以,销量下滑最快);其次是丰田,均价为17.08万元,同比下滑5.0%;日产的价格下滑最快,为11.18万元,同比下滑11.4%——如果单独从价格来看,头部的自主品牌和日系这三个品牌的均价水平几乎相当了。

今天,我们重点来聊一聊三个主流日系品牌的情况:

数据来源:交强险数据,之家研究院

1、日产:“技术日产”,正在全面沦落

1-7月的东风日产的销量为33.6万辆,同比下滑23.1%;单车均价为11.18万元,同比下滑11.4%——三年时间,日产已经从“年销百万”的车企沦落到“23年销量60万”都有挑战的局面了。

日产是三大日系品牌中产品线最短、产品集中度(依赖度)最高的品牌,曾经依靠“日产三剑客”——天籁、奇峻和轩逸来撑起日产百万年销量的局面。在今年1-7月,天籁销量4.3万辆,同比下滑49.2%;奇峻销量2.7万辆,同比下滑20%;轩逸销量19.3万辆,同比下滑11%。

而轩逸一款车型更是在今年1-7月的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56.3%,紧凑型轿车的销量占比也已经在提升至58.6%了。过度依靠某一款车型,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这款车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数据来源:交强险数据,之家研究院

而就在7月,比亚迪秦Plus已经在所有城市级别,超越了所有合资品牌的主流家轿,其中也包括曾经年销超过50万辆的轩逸——这对于日产而言,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炸裂:如果轩逸无法继续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那日产将会是下一个快速衰落的日系品牌。

2、本田:弃量保价的策略,最终是“量价全丢”

1-7月的广本和东本合计销量为59.9万辆,同比下滑24.7%;单车均价为15.70万元,同比下滑1.9%——本田的策略是保利润,结果自然是销量下滑幅度在三个日系品牌中最大。

从销量结构来看,本田的小型车是最受伤的,无论是飞度、缤智、X-RV。这些在去年还能进入细分市场车型销量榜TOP10的车型,在今年几乎全线崩溃。在以海豚、哪吒V为代表的新能源A0级车型的影响下,换代的缤智销量同比下滑76%,同样换代的XR-V销量同比也下滑75.4%,皓影的销量同比下滑17.8%,飞度的销量同比下滑13.7%——这样的数据放到一年前,说缤智和XR-V会被新能源车快速击败?几乎没有人会相信。

目前,本田主要依靠思域、CR-V、型格和雅阁在苦苦支撑,一旦思域和CR-V的销量也受到了新能源的冲击,本田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可能会迅速滑落到80万以下的量级了。

3、丰田:在比亚迪的强大攻势下,A级轿车量价全失

1-7月的南北丰田合计销量为90.7万辆,同比下滑7.2%;单车均价为17.08万元,同比下滑5.0%——丰田已经是日系中相对优秀的了。

从销量结构来看,丰田系的A级轿车,份额同比下滑6.4个百分点;A级以下的小型车型,份额同比下滑2.9个百分点。

在冠军版秦Plus的强烈冲击下,卡罗拉和雷凌的销量同比分别比去年下滑18.5%和34.7%,同时卡罗拉和雷凌的交强险成交均价也已经全面跌破10万元了,可以说A级轿车的最后防线,已经被冠军版秦Plus彻底颠覆了。

目前丰田只能在B级车和MPV产品上,延续曾经的辉煌了。但是,随着9月6日海豹DM-i的上市,更大的尺寸、更低的油耗,16.68万元起的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如果进一步压缩凯美瑞、亚洲龙等丰田系的B级家轿销量的话,丰田还能不能扛得住?

更重要的是,到2024年丰田依旧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纯电和插混产品,曾经的辉煌在中国还能延续多久呢?

03

无法对抗趋势

曾经豪华品牌和合资品牌所代表的光环:“技术、设计、成熟、可靠、豪华”,在进入新能源转型和中国乘用车市场中高端化的趋势下,变得不再有吸引力。相反,因为新能源布局的落后,以及技术观念上的差异,合资品牌保守、落后的特质,在今天的“95后”新新人群中被不断放大。

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继续提升,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包括豪华品牌在内的合资品牌中,除了奔驰、宝马、大众、通用等少数几个品牌外,大部分品牌至今还没有在新能源转型上下定决心,这其中有全球布局的因素、核心决策的因素,也有财务考量的因素。

但是,随着中国新能源车的迭代越来越快,中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的迭代转型远快于燃油车的换代速度时,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流失也是必然。

特别是,如果对比中国市场的“疯狂内卷”与海外市场的“风轻云淡”时,作为以海外为运营中心的决策时,自然会选择“竞争相对宽松、盈利相对容易”的区域市场。到时候,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还将会继续萎缩。

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中高端化和新能源化的大趋势面,如果不顺应时代的趋势,投入相应的资源、产品和服务,无论是谁都抵挡不了趋势的力量。

以日系品牌为例,最强的三个日系品牌(丰田、本田和日产),正面临着中国市场的销量与份额的流失,价格与利润的下滑。这样的局面,已经从日产开始蔓延,今年来到了本田,只剩丰田在“孤军奋战”——对任何品牌而言,如果要“对抗趋势”,又能撑过多久呢?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电观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