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达也发布了全固态电池,但大规模量产的时间没吹牛-电动汽车观察家

欣旺达也发布了全固态电池,但大规模量产的时间没吹牛

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平衡,是电池技术迭代的永恒命题,而全固态电池正是破解这一命题的关键钥匙。

10月23日,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中领发布了聚合物固态电池新品——“欣·碧霄”。这是欣旺达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20Ah的电芯在不到1MPa的超低外加压力下,实现循环寿命1200周,并通过200℃热箱等严苛的安全测试,具有超高的安全性。

徐中领在发布会上表示,欣旺达计划今年年底建成0.2G瓦时的具备更高兼容性的固态电池中试线,将实现兼容60安时的电芯单体的制备,同时制程速度可以达到10ppm。此外,他还剧透,欣旺达已经成功试制了520Wh/kg的锂金属超级电池的实验室样品;安全性方面,循环后的锂金属电池仍然可以通过200℃的热箱,3mm针刺和115%SOC过充测试,具备全生命周期安全性。

在大规模量产的时间表上,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SO梁锐表示,全固态电池乐观地看,2030年以后可能小批量生产,而且它会和液态锂电池长期并存。

01

性能突破:数字背后的技术攻坚战

1MPa的超低压力、1200周的循环寿命、200℃热箱的安全测试……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欣旺达研发团队在材料、设计和工艺上的三大系统性创新。

核心电解质突破

针对传统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机械强度差的明显短板,欣旺达创新性地开发了柔性的高导锂聚合物,配合高解离度的锂盐和功能性的多元填料,并引入了锚定位点的阻燃高强聚合物。这使得新型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室温离子电导率突破了2.5mS/cm,比传统聚合物提升了5倍以上,足以媲美硫化物电解质膜的水平;同时,其厚度降至12微米,已接近常规液态电解质隔膜的厚度,并实现了本征安全。

高性能电极与界面

为实现40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电池采用了全新的纳米化高熵硅负极材料,其比容量高达2700mAh/g,达到传统石墨负极的7倍以上,并且首效也达到96%,循环寿命比传统硅负极提升了一倍以上。

同时,团队采用了极片固态化技术和原位致密化技术,将极片的孔隙率从常规的25%以上降至5%,成功构建了良好的锂离子导电网络,克服了固态体系中因无液态电解液而无法在孔隙中传输锂离子的核心难题。

针对高硅负极在循环中的膨胀问题,团队巧妙地在其表面构筑了不足一微米的高粘性界面层,实现了高延展性、自修复和高粘接力的效果,使界面阻抗降低30%,从而保证了在1MPa超低压力下的稳定循环。

此外,一款“真全固态”电池要通过120℃真空烘烤6小时的严苛测试。结果显示,欣旺达全固态电芯失重率小于0.9%,达到了全固态电池的标准,并且烘烤后的电芯仍可正常工作。

02

行业发展:技术平衡与产业协同

目前全固态电池还处于早期阶段,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然后是技术层面的性能优化,以及产业链协同与商业化节奏的理性把控。在这些方面,欣旺达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和节奏。

路线抉择:率先落地“聚合物”

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上,存在着聚合物、氧化物、卤化物,硫化物四大路径,而欣旺达将首发产品押注于聚合物上。

“短期,它是落地最快的。”徐中领对《电动汽车观察家》坦言。

徐中领分析了其他几条主要路线的特点:氧化物本身材质比较硬,加工性能比较差,很难单独成膜,所以现在氧化物电解质用于半固态体系更多一点。另外两个主要路线就是硫化物和聚合物,硫化物它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它的离子电导率非常高,可以达十几个毫西,成膜之后也能达到3个毫西左右的水平。但硫化物路线目前在环境敏感性、生产工艺装备、应用与成本等层面还未达到产业化标准。聚合物最大的问题就是离子电导率问题,其加工性、成本这些方面都是比较友好的。

除了落地速度,聚合物路线的制造工艺与液态电池有更多共性,是其另一大优势。徐中领对比指出,硫化物固态界面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挑战,生产和应用均需要高外加压力,“生产效率会大大降低”,而“我们现在这个方案,制造过程中不需要特别的高压,工艺设备与液态体系通用性高。”这对于控制成本、快速导入量产至关重要。

技术层面:从界面到性能的持续优化

徐中领坦言,聚合物电解质虽解决了离子电导率和兼容性等关键问题,但仍有优化空间:“现在极片孔隙率降到5%,我们还希望进一步把它降低到1%,因此进一步优化配方工艺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锂金属电池虽能量密度优势显著,“循环寿命从300多周提升到500多周,实现了全生命周期高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场景,但寿命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快充等问题仍需重点攻关”。

此外,固态电池的工程化问题也需突破,徐中领指出:“小试阶段能解决材料、化学体系、电芯设计和工艺可行性等核心技术问题,但工程化需要解决全尺寸电芯界面一致性、批次稳定性、环境管控等问题,这些不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好和更好’的问题,需要量产经验、设备优化和工艺迭代来支撑。”

行业层面:商业化节奏的理性把控

对于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时间表,行业内存在不同判断。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SO梁锐表示:“日本和美国企业曾声称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我个人感觉有些过于自信,最乐观的是2030年以后可能小批量生产,而且它不可能大规模取代液态锂电池。铅酸电池100多年了还在应用,固态电池和液态电池会长期并存。”

梁锐认为,应该理智地看待商业化产品培养的过程,它是有自己的规律的。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SO梁锐

徐中领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在采访中分析:“全固态电池不会一上来就全面铺开,会优先在飞行器、机器人这些对能量密度和安全要求高的场景首先实现商业化突破——这些场景对成本不敏感,是‘Yes or No’的刚需,能快速验证技术价值;待产业链成熟、成本降下来,再向车用领域渗透,并且固态和液态电池是互补而非取代关系——就像钴酸锂、三元、磷酸铁锂各有应用场景一样。”

03

未来竞争:是“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面对固态电池发展,梁锐认为没有捷径可以走,企业必须踏实深入研究。

锂电池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不同的企业的设备、工艺甚至控制指标都不相同。“做固态电池我觉得也大概率会走这样一条道路,每一个企业都要去在产品体系开发、产品设计、工艺开发以及设备研发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团队和设计思路。”梁锐说道。

梁锐认为,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的企业,首先“要足够大,要有实力,你要有钱,还要有投资”;其次要“有比较优秀的人才”和“创新的思维”;最后,必须“做一些产学研的合作”。

梁锐认为,固态电池是渐进式发展的过程,欣旺达选择从半固态到全固态的发展路径。

徐中领则在工程化层面给出了信心:“只要科学上的可行性问题解决掉了,并且有明确的应用场景,工程和市场化方面我相信中国人应该是不落后于其他国家。”他补充道,“所以只要它有市场,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快更好。”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王, 凌方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