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科技这颗棋子,李书福打了多少算盘?-电动汽车观察家

千里科技这颗棋子,李书福打了多少算盘?

2020年,当李书福决定“接盘”力帆时,是否早已想好,可以利用力帆股份上市公司的“壳”,装进其他资产,成为“大吉利”棋局中的一颗新的活子?

抑或是,形势比人强,李书福不经意间让这个公司在新时代潮流中找到了新使命?

也不必问初心了。浙商多谋,尤其擅财技。力帆股份在其麾下,能焕发新机,也是一件好事。

说了半天,这是什么事?

11月16日,港交所公告栏显示,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千里科技)通过了聆讯,即将港股上市。

千里科技前身是力帆股份,破产重整后被吉利操盘收下。2025年9月,公司更名千里科技,同时谋求港股两地上市。

更名以及此次港股招股书传递的信号是,公司要从制造业转型为AI+Mobility(出行)闭环解决方案提供商。

用吉利控股行政总裁桂生悦的话说,千里科技是“第二个华为引望”。

引望如今估值已达4000亿,未来不可限量。要这么说,千里科技可就是草鸡变凤凰了。

01

数次变身

追寻千里科技的过去,需要先拂去中国汽车史上的尘埃。

1999年,李书福向中央部门领导请愿造车:“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此前,吉利其实已经启动造车项目,随后也拿到了正式身份。2003年,力帆通过收购也进入汽车行业。

两家出身类似,都是从摩托车开始干起的民营汽车企业。但是,后续发展路径却不一样。吉利立足长远,从模仿到学习到超越,力帆则始终没有掌握自主研发能力,靠模仿造车几年,后续发展乏力。做新能源汽车之后,还一度上了骗补名单。

2020年,力帆股份被裁定破产重组,由吉利和重庆当地管委会联合设立基金接管。

吉利接盘之后,除了摩托车业务,整车业务新设品牌睿蓝,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同时销售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也在B端和C端同时发力,但主要是B端。同时摩托车业务继续推进。

最近几年,力帆股份表现差强人意。

2022年至今,一共销售19.69万辆汽车及130万辆摩托车,在吉利体系当中,属于表现不佳。

而且,在吉利近些年调整战略,将品牌、资本、研发等收拢到“一个吉利”体系下时,力帆的资产依旧游离在外。

除了有多方股东的问题,李书福对它还有独特的安排。

02

“最聪明的人”掌舵

你还记不记得,在新冠疫情期间,在地铁安检口,可以看到一些测体温的神器。你即便戴着口罩,它也能查出来你是不是发烧了。

其实它还有个更神奇功能,即便你戴着口罩,它也能识别出,你是不是上了“名单”的人。

旷视科技的发热筛查系统

如果你注意观察这些设备,可以看到“旷视科技”的字样。正是这个公司研发了这个神器。

而它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印奇。

印奇是被李书福称为“最聪明的人”。他1988年生,2006年考入清华大学,取得计算机学位,后来又取得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11年,印奇与清华大学的校友唐文斌、杨沐联合创办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

印奇

旷视科技以超强的人脸识别等技术迅速崛起,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安防、金融等领域,被称为“上一代”人工智能领域四小龙之一。

旷视科技在2021年就开始冲击上市,但是三年不成,在2024年底撤回申请。此前,印奇早有了新的方向。

2024年7月,印奇通过旗下公司江河顺遂,以24.3亿元收购力帆科技19.91%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2024年11月,印奇正式当选公司董事长。

这一安排,关键是后手。

2025年6月,重庆地方国资公司江河启兴与吉利旗下公司吉润、旷视科技旗下智驾公司迈驰智行、路特斯一起成立千里智驾公司。

千里智驾公司的出现,恰逢吉利大整合,包括各品牌各车型所应用的辅助驾驶系统,也要统一到一个整体框架中去。吉利将这一整体解决方案命名为千里浩瀚智驾,但并不打算自己做,而是联合星纪魅族、阶跃星辰、千里科技等企业联合研发。吉利甚至不惜计划将所有辅助驾驶研发人员装到千里智驾公司。

之后的9月,力帆科技更名千里科技。因为实际上,该公司已经是千里智驾的控制公司。

这是一系列的授权实现的。

首先,江河启兴公司的唯一普通合伙人就是印奇控制的重庆智骐鑫旺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而且,迈驰智行也将投票权授予了江河启兴。至此,透过江河启兴,印奇控制千里智驾逾50%的表决权,并对其董事会行使有效控制。

因此,自2025年10月15日起,千里智驾成为原来力帆科技的附属公司。因此,力帆股份改名千里科技,也就顺理成章。

在此期间,千里科技还获得一个重磅股东,其股东力帆控股向奔驰公司转让了约3%的千里科技的股份。

这一举措也有迹可循,因为千里科技的目标客户,不仅有吉利体系的全部品牌,还包括吉利与奔驰合作的Smart品牌。

在吉利目前的辅助驾驶技术和产品来源中,最亮眼的是极氪团队的自研方案,尽管和业界相比仍有差距,但在技术方案、功能实现上,基本跟上第一梯队。而其他品牌的方案多数来自供应商。

迈驰智行虽然也是吉利辅助驾驶供应商之一,但其产品并不算突出。

吉利凭什么把这么大的蛋糕,放到千里科技的盘子里,并且交由印奇主导呢?

唯一解释,是希望千里科技不仅仅服务于吉利体系,而是也能成为其他车企的供应商。

03

能脱离吉利?

吉利将千里科技放在体外,并且将控制权交给印奇,希望它能独立发展。

但目前,千里科技还是仰赖吉利。

无论是采购还是销售。

在采购端,千里科技的港股招股书明确,最近几年从吉利集团采购最多40亿元,占比最高近一半。

尽管千里科技前身力帆也是车企,但是千里科技从吉利采购的内容,是整车、整车成套件及汽车零部件——这意味着吉利为其代工或者向其输出整车套件。不过这一局面随着力帆重整结束、工厂改造完成而降低,开始部分自主生产。

在收入端,千里科技来自吉利集团的收入金额最多34.26亿元,占比最高近4成。

千里科技的车,倒不是直接卖回给吉利集团,而是“若干其他联属人士”。其中包括运营公司曹操出行。2025年4月30日,千里科技与曹操订立汽车采购框架协议,向曹操销售定制车辆(如曹操60)、专用车以及其他新车。另外,千里科技也向星纪魅族出售汽车。

不过,无论采购和收入,来自吉利集团的占比都有所下降。在招股书中,千里科技也花了很大篇幅解释交易的公平性,以及取得港交所豁免的条件。

当然,这些都是过往。

千里科技的招股书,描绘了从制造企业,向AI+Mobility解决方案商变革的图景。

千里科技提供主要三个方向的方案。

首先是智能驾驶。千里科技还提出了新的技术框架——RLM(强化学习——多模态)模型驱动的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组合包括垂直AI模型、软件、硬件及闭环数据系统,以在复杂的交通场景中实现L2至L4级自动驾驶。

其次是智能座舱,其特点是多模态交互模型及AI原生Agent OS,该方案可提供自然用户交互(NUI)体验,也包括先进的硬件,包括高清显示器、高级音响系统等等。

有意思的是,千里科技招股书没有说,还会向吉利集团提供智能座舱。而吉利通过星纪魅族打造的Flyme auto座舱,已经在吉利体系广泛使用。

第三是Robotaxi。千里科技透过整合L4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及综合营运支持平台,可以为Robotaxi运营商提供端到端Robotaxi解决方案。

目前,千里科技已经构建一套全面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组合;而智能座舱与Robotaxi领域,需要逐步扩展。

这三项服务,千里科技的期望客户都不至于吉利集团。

2025年6月,前华为车BU总裁王军加盟千里科技,出任联席总裁。他上任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就喊出了“千里科技是一个独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口号。

但毋庸置疑的是,千里科技的智能驾驶方案,一大部分来自于吉利集团旗下的极氪智驾团队。其负责人陈奇,也出自华为,带领极氪智驾团队,从0到1打造了自研体系。

陈奇

在成立千里智驾之后,王军担任CEO,而陈奇担任联席CEO。

一位熟悉极氪智驾的业内人士透露,千里智驾成立之后,极氪智驾团队并没有什么实质变化,无论是办公地点还是汇报关系,基本和以前一样。

他表示,千里智驾的架构中,极氪智驾团队更多负责工程落地,而旷视团队会更多侧重前沿研究和基础研究。

在以上三项业务之外,千里科技展望,长期愿景不止于“AI+Mobility”,更将拓展至“AI+机器人”。在当今的AI大潮中,这样的故事对于资本市场,无疑是有吸引力的。

如此,李书福一番操作猛如虎,让力帆股份这一破产企业脱胎换骨,变身当今最火热赛道的新玩家,既解决了力帆股份的老问题,又整合了自身的智驾供应体系,还给智驾、智舱、Robotaxi乃至机器人找到了一个融资渠道,避免自身无底洞地投入。

等千里科技挂牌港股之后,我们再来看李书福这点石成金之术,能否奏效。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邱, 锴俊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