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来电“烧车包赔”7月1日上线,一个月需在特来电直流充电5次-电动汽车观察家

特来电“烧车包赔”7月1日上线,一个月需在特来电直流充电5次

为献礼建党100周年,2021年7月1日,特来电“爱车安全防护服务”将正式上线,并郑重承诺:在特来电充电,用户享受车辆充电安全防护和预警服务,并可查询爱车体检报告,保障车辆充电安全;如长期在特来电充电网平台下充电的车,充电时烧车,享受该服务用户的最终损失由特来电承担。

作为充电运营商,为什么能对电动汽车电池进行体检,“爱车安全防护服务”的服务范围是怎样的?为此,记者对特来电安全总监尹玉鹏进行了采访。

timg (2)

特来电直流充电桩

问:特来电作为充电运营商,为什么能对电动汽车电池进行体检?

答:从已发生的烧车事故统计分析来看,70%的烧车事故都是在充电的过程中或充满电1小时的高电量状态。特来电充电网为电动汽车的安全设计了“两层防护”技术。

“充电网两层防护技术”是指充电设备侧防护和大数据防护,建立了19个模型,每次充电也是一次体检过程,通过充电过程中能源和数据的交互,相当于通过19个科室的诊断,防护范围在空间轴,从BMS扩展到车端侧和充电侧;在时间轴,贯通了车辆的历史数据,同期打通了全国同类型车数据,构建了多角度、多维度、系统化的电动汽车充电安全模型,相当于电动汽车安全的“黑匣子”,实现了充电过程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的“可监视、可预警、可控制、可追溯”。

问:继发布“两层安全防护”技术后,又推出“烧车包赔”服务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答:“两层安全防护”是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事故概率,“烧车包赔”服务是我们基于对“两层安全防护技术”的信心而给充电用户的承诺。用户往往担心电动汽车电池会自燃,发生事故后如果没有人赔偿,自己要承担这个损失,这也是很多人不买电动汽车的原因。而我们推出“烧车包赔”服务,就是为了消除用户最后这份焦虑,发生事故如果没人赔偿,特来电会赔,保证用户个人不承担自己的车辆损失,是为了保护用户,也是为了推动行业发展。

问:“爱车安全防护服务”的服务范围是怎样的?是“烧车即赔”吗?

答:针对“爱车安全防护服务”,我们提供了三个服务:一是充电实时防护和故障预警;二是根据电池数据变化趋势对比生成的个人爱车安全报告;三是烧车包赔服务。这三个服务都是基于“两层防护技术”而展开的,也就是说只要车辆能够给特来电平台传输必要的电池数据,那这辆车就能享受这个服务,就是在特来电充电时烧车事故没人赔偿的情况下特来电包赔。所以,车辆要给充电平台传输必要的电池数据,这是“两层防护”和“烧车包赔”的前提条件。当然也要排除一些特殊情况。

问:都有哪些特殊情况是不在这个服务范围内的呢?

答:前边说了,这个服务是基于特来电平台能够得到充分必要的电池数据这个前提条件的。那电池数据从车传给平台就要求:第一,车辆充电时得传车架号,要不这么多充电数据,平台不知道哪些数据是哪辆车的;第二,得用特来电平台启动特来电设备充电,如果用第三方平台启动充电,是没法将预警信息发送到用户的;第三,充电次数不能太少,一个月至少在特来电直流快充桩充电5次,数据少了没法保证预警准确性。主要的条件就这几个,其实我们是要基本涵盖所有车辆,包括新车老车、大车小车,所以限制的前提条件不会太多。服务上线时,特来电App上的充电桩会有“可赔付”的标签,到时大家就知道绝大部分的充电桩都是涵盖在内的。

问:很多电动汽车用户认为“烧车”只是个例,认为自己的车辆不需要保障,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们这里说的烧车是电池热失控自燃的情况。电池之所以会热失控,大部分情况是内短路造成的,这与电池的结构有关。正负极之间有一层隔膜,起到绝缘作用,当电池存在灰尘、锂枝晶、老化、高温等情况时,隔膜会被破坏,造成内短路,而此时热失控已经发生了,会逐步演变成电池自燃。电动汽车锂电池都是这种结构,那每辆车都有内短路热失控的可能。但如果能定期体检,提前消除隐患,就会降低事故概率。

另一层面,由于很多事故发生后难以准确定位事故原因,在理赔维权上处于“举证难”和“周期长”的被动窘境,最终用户个人承担了事故损失。

所以,当电动汽车的电池有问题,或电动汽车电池“老了”的时候,烧车事故是在所难免的,唯一防止烧车的办法是把烧车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

问:特来电的自信来自哪里?对行业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电动汽车电池会自燃,这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一个现象。很多人也是基于这个问题而不买电动汽车。行业已经投入很大精力推动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技术的提升,但除非是电池材料上的变革才能明显改善这个问题。特来电两层防护技术可以通过车企没有的视角去检测电池状态,是车企平台电池监控很重要的补充措施,在过去的几年实践中也证实了这项技术的优势,得到了行业认可。所以,基于大量的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我们是有信心的,而这也将推动行业的健康安全快速发展。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电观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6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