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0公里二手车夸大销量?极氪:不实
针对媒体报道的通过“0公里二手车”来夸大销量的消息,极氪科技集团声明其为不实报道,报道提及的车辆都是正常销售。
7月19日,路透社和中国证券报报道说,哪吒汽车和极氪汽车通过“0公里二手车”来夸大销量。路透社指哪吒汽车在2023年利用这一手段6.47万辆,对极氪汽车没有提及具体数量。中国证券报没有提及具体数字,但提及极氪的数据以“千”为单位。
7月20日,极氪科技集团在微博等渠道发布声明表示:
部分媒体关于“0公里二手车”相关不实报道;经调查,报道中涉及的车辆均为可正常销售的展车。
哪吒汽车如今经营困难,基本处于停摆状态,没有对这些报道发表回应。
其实,“0公里二手车”的现象较为复杂(参见:“0公里二手车”七大成因——大多都是血泪)。确实有车企用于销量造假,但是几乎所有车企都会涉及部分“0公里二手车”。
01
两家媒体同日“爆料”
一度渐渐沉寂的“0公里二手车”话题,又突然热起来。
原因是中外两家媒体同日“爆料”。
7月19日,路透社发布“独家”报道说,根据路透社查阅的文件以及对经销商和购车者的采访,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哪吒和极氪近年来为达成激进的销量目标而虚增销量,其中哪吒的虚增数量超6万辆。
路透社称,极氪通过厦门经销商建发汽车,在车辆出售给购车者前就为其投保,从而提前确认销量,达成月度及季度目标。
《中国证券报》则采访了广州、重庆等城市的极氪购车者。这些购车者发现自己购买的车辆在出售前就已投保。
报道还引用数据显示,极氪当月在厦门以保险登记记录为依据的上报销量飙升至2,737辆,是其月均销量的14倍多。
这两则报道,再度引起人们对“0公里二手车”的关注。
5月底,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和媒体访谈时表示,“现在有一种怪象叫‘零公里二手车’,它上完牌照就算注册了,好像是卖出去了,但是又回到了二手车市场。仅懂车帝、瓜子二手车、闲鱼等平台,就有三四千家商户在兜售这类车辆。”
此后,汽车协会组织和官方也关注到这一现象。主管部门还组织了座谈会,调研这一现象。
在业界从业人员中,对此讨论也非常多。但极氪身陷其中,并且遭到公开指控,两家媒体是第一次。
02
正常的0公里和不正常的0公里
极氪很快回应。
在7月20日的微博中,极氪科技集团表示,经调查,报道中涉及的车辆均为可正常销售的展车。
“为确保展示期间的安全,展车虽已投保交强险,但从未开具零售发票,也未在任何车管所进行新车注册登记或上牌,其法律属性始终属于未注册的全新商品车。”
对于中国证券报指出的消费者买到提前上保险的车辆,极氪表示:
由于展车通常存在3-5个月的库龄,因此会根据商品车的展示历史或库龄时间进行折扣明示销售。购买的消费者,同样享有新车首任车主的全部用车权益。这种新能源展车折扣销售模式,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与“二手车”交易存在本质区别。
极氪称,在销售这些车辆时,在下定页面,已明显标注车辆性质。
不过,极氪也表示,关于报道中所提及的部分终端销售现象,极氪也已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彻查改进,并将持续提升消费者的购车体验。
其实,“0公里二手车”在中国汽车销售历史上,已经是司空见惯的问题,并且由来已久。
《电动汽车观察家》特约作者安阳总结了7种原因:
1.为了销量数据造假
2.批发车辆无法消化转手
3.经销商二手车平行出口
4.汽车品牌二手车平行出口
5.二手车商当黄牛,提前订购上市热销新车,以“0公二手车”噱头销售,加价卖车
6.合作商不得已购买车型(车评人、汽车品牌/经销商集团关联公司),变成零公里二手车
7.“汽车坟场”中的长车龄“0公里二手车”
其中,除了第一项是违规违法行为,其他情况,多属于正常或灰色地带,很多都是经营不善导致。
而且,对于极氪所提及的展车,还有业界广泛应用的试驾车、体验车、测试车,在完成使命之后,也会销售,很多都是近乎“0公里二手车”。这基本和企业规模成正比。
以一个拥有5000家门店的大型品牌为例,每一家店购入1辆试驾车,全国就有5000辆,而且大型品牌车企旗下至少有十几个车型。因此,“0公里二手车”本身就有不小的规模。
在新造车势力、新品牌当中,这一现象也很普遍。比如蔚来、理想的展车,通常也能比正常新车优惠数千元销售甚至上万元给急于购车或者看重优惠的消费者。
因此,“0公里二手车”很多很多都有正常来源。
03
如何造假?
从中国的汽车销售数据应用的实践来看,采用“0公里二手车”来虚增销量,也不是很好的手段。
在汽车销量统计当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销量数据,被认为是唯一统计局授予汽车行业统计职能,负责制定国内汽车产销统计制度。不过,其数据来源于车企上报的工业统计报表。
换句话说,要造假,主要造这个假,并且,无需通过提前上保险来实现。
除此之外,流通协会及其下属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乘联会)也日常发布销量统计,其来源也来自车企自己报送,也没有必要提前上保险。
上险数(汽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统计数据),其来源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此前一般在企业研究者、分析师当中流通。它在近十年间才流行起来,作为上牌数的替补出现。
在上险数之前,由公安部统计的上牌数,可以在市场上流通,是研究者、分析师最为看重的数据——因为它来自终端,真实度非常高,而且颗粒度细,频度也高,还比较快。
但在有关部门禁止上牌数流通之后,与之类似的上险数开始流通。它虽然不必然挂钩销量,但相关性非常高。也同样具备了高频度、统计快的特点。
但是,通过上险数来造假,影响的统计,主要是行业研究人士和分析师。
当然,车企也可以通过上交强险造假上险数的同时,再向中汽协上报虚假数字——后者就是违法违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