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自主,让“大象”上汽轻盈转身-电动汽车观察家

技术自主,让“大象”上汽轻盈转身

有志者,事竟成。

今年1-11月份,上海汽车集团(以下简称上汽)海外市场销量达到106.7万辆,同比增长20.8%,已超过去年全年,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过九成。其中,11月份销售11.8万辆,同比增长6%,创年内新高。此时,上汽海外达成全年120万辆目标已无悬念,将第八年蝉联国内车企的海外销量冠军。

更重要的是,海外已为上汽带来了规模化盈利,上汽欧洲工厂的选址工作已经开始。

2023年,上汽实现了自己四十多年前的梦想:引入技术,自己造车,出口赚外汇。但区别在于,这些赚取外汇的车辆,用的都是上汽自己的技术。

01

技术自主,在欧洲坐三、望二、争一!

今年是中国汽车的出海大年。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中国出口汽车52万辆,同比增长41.6%;1-11月累计出口汽车476万辆,同比增长59.8%。

上汽不仅是其中“销冠”,而且产品也“不一样”。

目前,中国出口海外的主力车型本质上仍是“中国车”,基于国内销售的车型,针对海外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本地合规后的产品。但上汽海外的爆款车型,却是“全球车”。

2022年年底,上汽推出了一款针对全球市场设计的纯电产品MG4 EV,瞄准欧洲、北美、南美、澳新、亚洲等国际主流安全评价体系的五星标准研究开发,符合最严苛的EURO-NCAP欧洲五星安全标准,且完全针对欧洲、中东、南美的用户需求量身打造。

例如,在欧洲,MG4国内必备的天窗,内饰风格更为简洁,底盘调教则更硬朗,以适应欧洲消费者有“乡间飙车”的习惯;在天气炎热的中东,强化空调快速制冷;在智利等多山地区,车辆爬坡能力提高20%。

“用中国车型改改就出海,希望去做增量,本质上还是短期主义。欧洲车企已经到了‘在中国、为中国’的阶段。中国车企出海的长期战略,也需要针对欧洲市场需求来定制化开发产品。在这点上,上汽走得最为扎实和前瞻。”一位在欧洲市场一线战斗的车企海外负责人向《电动汽车观察家》表示。

“在欧洲,为欧洲”的产品战略收效明显。

今年前11个月上汽MG品牌在欧洲累计销售超过22万辆,同比翻番。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统计,上汽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欧洲汽车市场车企月度销量排行TOP10。

“中国人首款全球车”MG4 EV,目前成功登陆全球六大洲80余个国家,海外销量“月月破万”,11月份荣获澳洲顶尖汽车奖项——“Carsales年度最佳车型”,成为首款包揽“英法德澳年度车型大满贯”的中国电车。

欧洲著名的汽车杂志《Auto Motor and Sport》,将MG4 EV定义为“Volkswagen”,真正人民的汽车(在德语中,Volkswagen有人民大众的汽车这一涵义)。

在欧洲仍拥有本国汽车品牌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上汽纯电车型销量已进入当地市场前三的位置。在汽车工业的腹地,上汽的未来目标是“坐三、望二、争一”。

“在德国销售汽车,就好比德国瓷器卖到江西景德镇,或者德国小笼包子要卖到上海的南翔。”上汽德国公司总经理袁映琛表示:“如果我们上汽没有一定的底气,也不会进军德国市场。”

02

技术自主,定义汽车的能力

这份“底气”就在于产品的定义能力。

所谓产品定义,指基于市场和用户需求,给出车辆外观内饰、功能配置、性能特点的详细定义。

说来简单,但事实上从“消费者要什么”,到“车企能造什么”之间横亘着巨大的技术鸿沟。当中既包括产品技术,也包括生产制造、供应链、物流等一系列环节中的技术含量。

正因这些技术鸿沟的存在,第一批中国汽车都是从内到外“复刻”国外产品。从“逆向开发”到“正向研发”,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耐住寂寞的四十年,才有了当下能够走出国门的“中国车”,甚至是基于海外用户需求打造的“全球车”。

MG4 EV基于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打造,“其最大的特征是迭代性和每个系统都有相应的梯度性”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常务副院长芦勇表示。

梯度性让上汽在造车时能够收放自如。

在星云平台上,诞生了像智己LS7这样轴距3.3米,车长5.7米的中大型SUV,也有MG4 EV这样轴距2.7米,车长4.3米的欧洲小钢炮;既有智己LS6在真800V高压平台上通过超快充补能,也有飞凡R7 2分钟超快换的换电补能方式;甚至荣威D7在同一款车型上能够提供纯电和插混两种动力选择,而其中DMH混动系统是“电改油”,解决里程焦虑的同时,还提供了电感驾乘体验。

迭代能力,则让上汽的产品能够持续成长。

MG4 EV四驱车型双电机峰值功率高达315kW(428Ps),最大扭矩高达600N·m,3.8秒完成破百。刚刚上市的全球首款敞篷电跑MG Cyberster四驱版本400kW的峰值功率和725N·m的最大扭矩,成就3.2s破百的强劲动力。

飞凡R7、F7通过整车系统的OTA,更新搭载湾域驾驶系统,解锁了更多续航里程。R7最高提升28km,总里程延长至670km。F7最高提升36km,总里程颗升级至702km(CLTC总里程)。

10月,智己LS6上市时数字座舱是其核心亮点之一。12月,智己进行了IMOS2.6.5大版本OTA,雨夜模式、动态融合图像增强、三种智驾风格、起步提醒、遥控泊车直进直出、拓展智能泊车场景以及“雾粉轻烟”新主题等一系列体验落地在智己全系车型上。

收放自如和持续成长的星云平台不仅赋予了上汽,在全球范围内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产品定义的能力,也使其具备了快速应变中国市场迭代的实力。

我们看到,上汽的产品体系和营销策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智己、飞凡、荣威在2023年能够快速调整产品矩阵,更新车型车款,甚至拿出适应终端竞争态势的诚意价格,与上游星云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密不可分。

03

技术自主,让大象轻盈转身

人们常常用“大象转身”来形容超大型企业的转型困境,在技术赛道切换时尤为明显。诺基亚倒在苹果身后,便是例子。但对上汽来说,已有一只脚迈出了困境,因此已经完成了底层技术的赛道切换。

帮助上汽实现收放自如和持续成长的星云平台,是由上汽“脑、身、心”底层未来汽车技术所支撑。

当中有“智慧的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全栈3.0智能车解决方案将全面落地,实现“舱、驾、算、联”四域合一,域控制器数量减半、数据带宽提升5倍、线束长度减少30%、OTA速度提升70%,IOT生态深度互融,支持数据闭环。

“敏捷的身”,则是指上汽在“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技术”上的突破,将制动、驱动、转向、悬架控制等功能全面纳入VMC控制,实现车体3向6自由度集中控制,使车辆在不同驾驶模式和各种路况下,始终保持车身稳定,带来极致安全体验和极致舒适体验。

“强劲的心”由三电系统和整车低阻设计、轻量化、一体式热管理、低压负载等能量闭环打造。纯电方面,上汽将挑战整车能耗9.5km/kWh的新纪录,让用户花最少的电,跑更远的路;混动方面,DMH超级混动系统未来三年的热效率将提升到47%,让用户用最少的钱,跑更远的路(搭载DMH的荣威D7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实测里程1704公里,综合油耗3.4L/100km)。

“以新能源智能汽车为链主,上汽整个技术和产业链实现了升级,发展出了一套走在世界前列的技术平台体系。”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站在2023年年末时的这段表达,恰恰回应了近年来对上汽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理念的质疑。

只有在掌握了新能源智能汽车“脑、身、心”的底层技术之后,上汽才具备了在产品和市场上,大象轻盈转身,迈进世界前列的基础。因为上汽从来清楚,技术没有捷径,必须自主掌握的道理。

1986年,已经成立两年多的上海大众国产化率只有2.7%,几乎同期成立的北京吉普、广州标致国产化率则“呼呼往上蹿”。

因为按照合同要求,桑塔纳的国产化零件经由德国大众进行技术认证。上海大众的第一批零部件配套厂多是上海的弄堂小厂,如何能在两年间达到大众标准?

像如今,“上汽为何不用供应商的整车方案”,“上汽转型太慢”等诸多质疑一样。对当时上汽大众国产化率不高的情况,也有“中国人在合资企业没有话语权”,“大权旁落”,甚至“洋买办”的斥责声。

但“干的人”不这么想。

时任第一工业机械部副部长饶斌讲道“我们建立合资企业地初衷,就是要千难万难地逼出一个世界公认的高水平。”“如果不搞国际水平的国产化,何必去引进桑塔纳?我们的老‘上海’从一开始就是全部国产”上海大众第二任总经理王荣钧说道。

从严格遵循大众标准的桑塔纳国产化项目开始,上海大众,上汽集团孵化出了具备“世界公认的高水平”乘用车生产制造能力,和具备“国际水平的国产化”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成为今天“中国车”出海的基石。

如今,上汽的技术积累也完成了“请进来”,开始“走出去”。2023年7月,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双方共同开发的电动车型将配备上汽最先进的软硬件。上汽旗下高端品牌智己也将于明年登陆欧洲市场。

产品走出去、技术走出去、品牌走出去,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是几十年来中国汽车人共同的梦想。正如2023年,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陪同李强总理政府代表团出访德法时的一段讲话所说:“有志者,事竟成”。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朱, 世耘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