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无钴电池:明年6月量产,安全性远超811-电动汽车观察家

蜂巢能源无钴电池:明年6月量产,安全性远超811

图片1 (2)_20200929_203702872

蜂巢能源电芯

特斯拉CEO马斯克早在2018年就发下了“下一代电池将‘不含钴’”的誓言。不过,产品落地却被一家中国电池新势力企业抢先一步。

9月28日,在2020(第十六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期间,蜂巢能源在展台现场举办了主题为“无钴芯生·启未来”的无钴电池产品规划发布会。

9月9日,蜂巢的无钴电芯已经率先进入整车路试阶段。

据蜂巢能源的规划,无钴电池将在2021年6月份量产。

安全方面,蜂巢能源总裁杨红新表示,由于无钴电池的镍含量要低于811,结合单晶材料和蜂巢的电解液技术,“无论过充能力和抗高温能力都远远比811要好。”

1

两平台,覆盖A00-D级车型

根据材料差异,蜂巢能源将无钴电池分为E平台和H平台,现阶段每个平台各两款电池,可实现从A00-D级车型上的全场景应用,并承诺全品类终身质保。

据杨红新介绍,E平台主要应用在中里程车型,两款电芯容量分别为90Ah的VDA 1.5x(尺寸为39x148x102.5mm)和容量为115Ah 的VDA 2x(尺寸为52x148x112mm)无钴电芯。

H平台主打中高端市场,两款电芯分别容量为115Ah的MEB 1.5x(尺寸为33.4x220x102.5mm)和容量为226Ah的L6(尺寸为21.5x574x118mm)的无钴电芯。

图片2_20200929_203702875

材料差异是指什么?

杨红新解释道,E平台电池材料主要采用高浓度阳离子掺杂和纳米网络化包覆、微观粒径控制、嵌锂路径优化,2021年容量做到160mAh/g,2023年能提升至170mAh/g;H平台电芯材料则主要采用纳米网络包覆技术、单晶化技术、阳离子掺杂的氧八面结构,2020年容量做到180mAh/g,2022年能提升至185mAh/g。

容量差异直接体现在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车辆续驶里程上。

2

搭载H平台产品,续驶超过800公里

H平台所诞生的115Ah无钴电芯(标称容量)和226Ah(标称容量)无钴电芯,分别对应的是中高端车型和高端车型,目前已经具备了在长里程车上替代三元高镍的性能水平以及成本竞争力。

其中115Ah无钴电芯当前能量密度可做到245wh/kg、大于3000次循环的寿命,相比同级的高镍三元电池,可实现能量密度提升2%、寿命延长50%、成本降低8%。将其搭载于长城汽车规划的纯电A级轿车中,续航将达到700km,而搭载于纯电SUV中,可实现600+km的续航。

而搭载于高端车型的226Ah电芯,则是采用了蜂巢能源第三代高速叠片工艺,当前能量密度可做到235wh/kg、大于3000次循环的寿命,相比同级的高镍三元电池,可实现能量密度提升1.7%、寿命延长50%、成本降低12.5%,在蜂巢矩阵式 PACK 设计支持下,可实现整车最长续航突破800公里的水平。

图片3 (2)_20200929_203702876

蜂巢矩阵电池包

3

E平台可替代磷酸铁锂电池

如果说H平台电芯可替代高镍三元电池,E平台替代的则是磷酸铁锂电池。

E平台所诞生的90Ah无钴电芯(标称容量)和115Ah(标称容量)无钴电芯,将主要应用在中里程车型中,两款电芯循环寿命可达到4000次以上,相比同容量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成本降低17%。

也就是说,E平台所诞生的无钴电芯在中里程的车上已经具备替代铁锂产品的性能和成本竞争力。

4

蜂巢H平台或与特斯拉无钴路线相同

提到无钴电池,就不能越过特斯拉。在采访中,杨红新透露,特斯拉的无钴电池很可能和蜂巢H平台的方向是一致的。

杨红新分析道,之所以认为是和H平台一致,主要是特斯拉一直强调成本和能量密度,在镍锰比例中,E平台的电芯镍含量相对较低,能量密度达不到特斯拉的要求;H平台的电芯高镍产品中,镍锰的最佳比例是3:1,“我们猜测特斯拉和H平台是一样的。”

5

客户定点快速增多

产品好不好,要看客户的认可度。

除了长城以外,蜂巢的合作伙伴确实在日益增多。蜂巢已经获得法国PSA集团的定点;也是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合资的光束汽车项目的唯一候选电池供应商。据杨红新透露,光束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有60GWh的订单。

此外,蜂巢目前还有吉利、东风小康的定点,还有一个卡车项目的定点。“现在正在做的宝马第5代平台,大众、戴姆勒,以及威马都在测试蜂巢的无钴电池,未来一两个月还会有新的定点出现,有的是中国的,有的是欧洲的。”

从供货量来看,蜂巢能源8月已经排名第19, 9月份力争进入前10。

杨红新表示,蜂巢目前还在产能爬坡状态,“例如长城这个月长城给我5000辆的订单,我只能给他交2600辆,其他的只能分到其他电池供应商那边,否则我们现在就能前六了。”(完)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电观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1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