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终于要IPO了,尹同跃拿得多吗?-电动汽车观察家

奇瑞终于要IPO了,尹同跃拿得多吗?

奇瑞上市就差临门一脚。

9月7日,奇瑞汽车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讯。在更新的招股文件中,奇瑞公布了2024全年数据:全球销量超229.5万辆,成为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位列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24年,奇瑞是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一家新能源汽车、燃油车、中国市场及海外市场销量较2023年均增长超25.0%的公司。2024年,奇瑞乘用车销量较2023年增长49.4%,增速居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首位;同年,奇瑞也有八款车型平均月销量超万辆。

2024年,奇瑞在中国乘用车销量较2023年增长56.0%,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77.3%;其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均居中国前十大乘用车公司之首。

有意思的是,伴随奇瑞上市,其股权结构也曝光。

奇瑞既不是国企,也不是董事长尹同跃大包大揽的企业,而是混合所有制企业。

根据招股书,芜湖投资控股(国资)、管理层及员工持股平台和上市公司立讯仍为三大股东,分别持有本公司21.17%、18.25%及16.83%的股权。

董事长尹同跃呢?

有媒体称其是第二大股东,从招股书分析,可能不到。

尹同跃股份应该在管理层员工持股平台上。招股书说,奇瑞共有瑞创、衡瑞及振瑞三家持股平台,分别持有11.51%、3.37%和3.37%的股份。其中瑞创是管理层持股平台,另外两家针对中层员工。

招股书说,在瑞创,“尹董事长持有瑞创30%以上的股份”,根据企查查,尹同跃持有瑞创87.78%的股份。另外两个公司,尹同跃只是作为管理人存在。如果照此换算,尹同跃可能仅持有10.10%的股份。

招股书也曝光了尹同跃过去几年的薪资,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他的薪酬分别是464万、585万、700万。

当然,如果了解奇瑞的历史,就知道尹同跃拿这些股份和薪酬,并不算多。

01

从“小草房”走出大企业

奇瑞汽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汽车工业领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企业起源于1996年安徽省芜湖市启动的汽车建设项目。在当时国内轿车市场由合资品牌主导、自主研发能力相对有限的背景下,尹同跃带领团队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始了创业历程。

创业初期的办公环境极为简陋,团队成员在“小草房”办公,夏季闷热,冬季寒冷,基础设施条件十分有限。面对技术储备不足、设备缺乏和经验欠缺等多重困难,团队将首要目标放在攻克汽车核心技术上。

经过持续努力,1999年5月,奇瑞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发动机;同年12月,第一辆整车正式下线。2001年,首款轿车“风云”推向市场,该产品以其符合当时市场需求的特点,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年销量达到2.8万辆。这一阶段的发展使企业逐步形成了整车及核心动力系统的研发与制造能力。2003年,奇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军微型车市场,并推出了QQ车型,大获成功。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竞争加剧,奇瑞认识到单纯依靠价格优势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010年,在企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奇瑞管理层主动启动了战略转型,将发展重点从追求销量增长转向提升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品牌形象。这一转型过程虽然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和挑战,但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推出新品牌系列等一系列措施,企业逐步实现了产品结构和研发体系的优化。

与此同时,奇瑞也将目光投向海外。企业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机会,开启海外征程。奇瑞自2001年首次实现车辆出口后,持续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实施本地化经营策略,与海外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奇瑞逐步扩大了国际业务规模,并长期保持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的领先地位。经过多年努力,转型成效逐步显现。如今,奇瑞形成完整的产品研发体系,涵盖整车、动力总成及关键零部件开发、试制、试验等环节,技术上覆盖纯电、混动、增程、氢能等技术路线,构建起了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五大品牌。

如今奇瑞终于也迎来了上市的关键节点。

02

规模效益大幅提升

如今,奇瑞已交出亮眼成绩单:奇瑞汽车的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926亿元跃至2024年的2,699亿元,三年复合增速超70%;2024年净利润达143亿元,盈利规模两年翻番,展现出规模与效益同步快速提升的强劲势头。

毛利率方面,受市场环境以及价格战影响,奇瑞近两年乘用车毛利率有所下降,从2023年的15.9%下降到13.2%,今年前三个月更是下降到11.8%。不过,零部件的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由2023年的19.1%上涨到20.4%,今年前三个月更进一步上涨至20.5%。汽车组件及零部件业务虽规模较小,但盈利稳定,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

与此同时,奇瑞汽车2022—2024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持续增长,2024年达448.87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26.93亿元,说明企业现金流整体健康,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强劲。

研发开支方面,奇瑞的研发费用绝对值随公司收入增长而稳步提升。

研发费用从2022年的36.46亿元大幅增至2024年的92.43亿元,三年间投入规模翻了一倍多,表明公司持续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上大力投入。

从比例上看,奇瑞的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稳定在3.3%~4.1%的区间内。这表明奇瑞的研发投入与业务规模扩张保持了同步,是一种稳健且可持续的投入策略。

截至2025年3月31日,奇瑞拥有超14,400名专业研发人员,占非生产员工数量超50%;已取得超13,90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超4,400项。

03

五大品牌营收占比90%

奇瑞目前的五大品牌为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五大品牌的收入分别占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年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总收入的89.1%、92.7%、91.5%及90.3%。目前来看,五大品牌收入占奇瑞总收入的比例已稳定在90%以上。

奇瑞品牌奇瑞品牌包括瑞虎、艾瑞泽及风云等核心序列与面向海外市场的OMODA及JAECOO品牌,其中瑞虎8、瑞虎7、瑞虎5x、艾瑞泽8和OMODA 5等主要车型的平均月销量超过10,000辆。

捷途品牌主要打造越野旅行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捷途X70销量在全球所有B级SUV车型中排名第四。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捷途品牌汽车售出14.8万辆。

星途主要打造豪华汽车品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在2024年,星途品牌汽车的出口量在中国高端自主品牌中排名第一。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星途品牌汽车售出2.2万辆。

iCAR定位最懂年轻人的汽车品牌,面向热衷科技和崇尚自由的Z世代客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iCAR03在中国A级纯电SUV中销量排名第五。2024年,iCAR品牌汽车的销量为6.45万辆,在中国自主品牌A级纯电SUV销量中排名第四。自iCAR03(iCAR旗下首款车型)在2023年底预售上线以来,2023年售出约1000辆iCAR品牌汽车。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iCAR品牌汽车售出1.84万辆。

智界定位卓越智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目前奇瑞已推出两款智界品牌车型,即智能轿车S7及智能轿跑SUV R7。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5年1月,R7在中国市场纯电中大型SUV销量中排名第一。

2024年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智界品牌分别售出3.85万辆及3.3万辆汽车。

04

海外市场快速扩展

出口方面,奇瑞向来表现优秀。自2003年以来,奇瑞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招股书显示,奇瑞的海外收入在短短三年内实现了超过三倍的增长,从2022年的303.87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008.97亿元。2024年,奇瑞在海外市场的乘用车销量较2023年增长37.4%。

具体来看,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截至2024年及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奇瑞向其他国家及地区销售产生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303.87亿元、770.6亿元、1008.977亿元、203.76亿元及262.89亿元,分别占其同期总收入的32.8%、47.2%、37.4%、37.1%及38.5%。

渠道方面,截至2025年7月31日,奇瑞拥有3,639个国内经销商网点和3,169个海外经销商网点。

随着招股文件的更新与2024年全年业绩的正式披露,奇瑞汽车已全面展现出其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强劲竞争力和成长潜力。从“小草房”起步,到如今跻身全球前十一大乘用车企业,奇瑞不仅实现了销量的高速增长,更在新能源转型、技术研发、多品牌布局和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

展望未来,伴随资本市场的大门即将打开,奇瑞有望进一步借助上市平台加速技术迭代、扩大品牌影响力,并持续深化国际化战略。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奇瑞正以坚实的研发底蕴、清晰的产品矩阵和健康的财务结构,迎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成功上市或将为其注入更强动力,助推奇瑞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迈向更高台阶。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电观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