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撕碎美国锂电产业最后的希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国家产业的建设,亦是如此。培育发展一个行业,往往需要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但毁掉一个产业,只需要一张纸与一个签名。
2025年7月1日,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式签署《大而美法案》,推翻前任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IRA)中几乎所有对清洁能源税收的抵免(tax credit)。受到波及的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燃料电池、储能等几乎所有新能源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中的所有供应链企业。
同时,该政策通过对外国敏感实体(FEOC)的界定,将中国锂电产业链隔离的基础上,又引入“合同控制”新增细则。
该细则规定,即便仅是签署技术许可、软件授权或运维服务合同,让中资企业在生产参数、知识产权应用或部件选型上拥有“最终决定权”,也会被认定为“有效控制”,导致实际生产企业成为“受外资影响实体(FIE)”,即便所有材料为美国采购,也不具备申领任何清洁电力生产或投资抵免的资格。
作为中国锂电产业出海的“曲线救国”之策,技术授权这一模式如今也成为敏感地带。
基于《大而美法案》,本文将回答两个问题:
该法案对于美国本土锂电产业的影响;
该法案对于中国锂电产业的影响。
01
美国锂电产业基本陷入“死循环”
《大而美法案》对于新能源产业的补贴削减,其底层逻辑反映了特朗普政府的两个根本目的:
回应传统工业州对于特朗普的支持,助推传统能源复兴;
隔离中国产业链,避免在产业链关键节点产生“技术外部依赖”。
同时,特朗普政府这一计划对应的正是美国四届政府一以贯之的“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方针。但从当下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一愿景与产业实际发展完全背道而驰。
首先,从下游整车方面看,该法案“§30D/§25E”条款中规定,“美国消费者在今年9月30日后购买电动车将不再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原IRA法案:新购电动车最高可享受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二手电动车最高可抵免4000美元),将对该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回看中国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前夜,有三款车型具有重要意义:五菱宏光MINI与比亚迪汉、秦。而这三款车型分别在各自细分市场打破了“新能源汽车售价要高于同级别燃油车”的局面,也打响了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趋势。
但据美国汽车营销机构Cox Autoinc统计,2025年6月美国市场平均新能源汽车售价为56,910美元,燃油车型平均售价为48,125美元。该补贴政策的取消,将会进一步拉高同级别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型的价差,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消费意愿。
导致“油电不同价”的核心原因,是美国整车企业与日韩电池企业多年执着于三元技术路线,导致其整车成本无法降低。虽然特斯拉、通用、福特等企业近两年纷纷效仿中国,选择磷酸铁锂技术。在销售端补贴即将取消的背景下,整车企业只能通过零部件降本来拉低新能源产品与燃油产品的价差。
因此,磷酸铁锂材料对于当下的美国新能源汽车而言,不仅仅只是一种降本的材料,而是整个市场的“神经中枢”,直接决定了产业的未来走势。
但从目前来看,美国即便拥有深厚的磷、铁资源储备,但其铁锂正极产业基本仍处于萌芽期,短期内仍无法贡献有效产能,美国本土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中短期内根本无法绕开中国铁锂正极供应链。而在负极材料方面,中国锂电产业贡献了全球超80%的人造石墨产能,这亦是美国无法绕开的关键材料之一。
根据大而美法案“§45Y、§48E”这两条对于生产侧企业的补贴细节要求,结合其给定公式,我们以磷酸铁锂电池为基准进行本地化推算。参考公开数据,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所占电池成本为42%左右,负极所占成本为8%左右,合计占比为50%左右。
(上述公式为该法案规定成本计算模型,Ct为项目所有直接材料成本,Ce为由“受限外资实体”提供的材料成本占比。)
根据生产侧成本公式,在2026年,即便美国本土锂电制造商的铁锂正极与负极材料均从中国进口,那么其本土化比例依旧可以达到50%左右,仍有资格获得生产侧的税收抵免。但到2027年,美国铁锂产业链的正极与负极材料,必须有一项从中国产业链中隔离,否则将超过55%的本土化阈值,面临税收抵免取消的风险。
那么美国铁锂产业链,是否做好了在2027年之前将正极、负极完成本地化生产的准备?
正极显然没有,负极稍见曙光。
根据上述铁锂项目进度来看,多个铁锂正极项目目前仍处于实验室放大阶段,在中短期内根本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而电池项目中,只有特斯拉最接近量产目标,但据多个媒体报道,特斯拉内华达州的LFP电芯工厂采用了大批宁德时代的生产设备,该项目从一开始便不具备税收抵免资格。
而三星SDI与LG新能源就更不用说了,日韩更加依赖中国锂电产业链。近几年大举押注美国本土产能,使得日韩电池企业的危机,并不比美国本土的企业低多少。
基于此,如果美国锂电产业链要帮助整车端完成降本,其铁锂产能从投产到爬产,仅仅只有两年多的窗口期。但从美国锂电项目以往的建设进度与本土劳动力供给来看,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美国本土铁锂正极生产商Nano One Materials车间
当然,即便是美国能够完成磷酸铁锂产业链的本土化,但其know-how能力仍然不及中国厂商。能做出来是一回事,但做得好又是另一回事。对于美国整车企业而言,即便拿到了符合本土化要求的铁锂产品,整车验证后能否符合预期,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验证。
可以预见的是,当下的美国新能源汽车与锂电产业,将在中短期内陷入到一个死循环:
没有铁锂动力电池-整车售价无法降低-消费者需求减弱-整车企业营收困难-缩减新能源业务投资
而近期部分产业人士表示,美国本土目前需要加快回收电池产能建设,诸如Redwood这种回收企业通过回收破碎黑粉,帮助锂电企业缓解供应危机。
但这是一个逻辑问题,整车需求端的预期都被锁死了,哪来这么多回收电池产能呢?
02
特斯拉梦碎内华达
《大而美法案》颁布之初,马斯克就曾公开反对,并使用了“恶心”(disgusting)这一形容词。
该法案基本上“定向爆破”了特斯拉的所有能源业务线,从光伏到储能,从铁锂电池到整车,直接将特斯拉的业务发展空间锁死。
首先,《大而美法案》取消了对燃油车型的污染惩罚标准,标志着美国碳交易市场基本崩塌,而这一业务线曾是特斯拉整车业务的重要利润来源。根据特斯拉2025年一季度财报,在全球整车销售量下滑之际,其碳积分销售贡献了5.95亿美元的营收,将险些亏损的整车业务拉回到盈利线之上。
截至2015年以来,特斯拉累计碳积分交易收入已累计超过110亿美元。该法案的颁布,直接掐死了特斯拉的“现金奶牛”。
同时,该法案又将美国本土户用光伏储能30%的补贴抵免期限(实际项目补贴约为9000美元)从原来的2034年,大幅缩减至2025年12月31日,并且取消了“开工安全港”(只要在截止日之前完成开工,即使实际投产可以延后,也可保留抵免资格)。
根据美国储能平台公司Energysage统计,美国户用储能项目如果进展顺利,施工期限一般在60-90天左右。该细则虽然可以短期内促成部分项目加快进度抢装,但如果项目中间出现延期,错过补贴时间,那么消费者的装机成本将陡然拉升20–30%。除此之外,如果美国户用消费者在2025年之后配置户用储能系统,在失去补贴的情况下,整个项目的成本回收周期将从当下的7年延长至11年。
洛杉矶某地居民建筑光伏板图片来源:CalMatters
在前拜登政府IRA法案的刺激下,美国户用市场规模近几年显著扩大,“屋顶光伏-户用储能”的配置不再是中产家庭的选项,部分西海岸遭受极端天气的中低收入家庭也更加偏好这种解决方案。但随着补贴的取消,可以预见的是,美国户用储能市场从2026年开始将出现显著下滑。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潜在消费者的观望态度。
这对于布局“光伏-户储-电动车”的特斯拉来说,又是一次沉重打击。
户用、整车两个需求端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特斯拉的危机还远不止于此。
从生产侧来看,尽管特斯拉于今年7月基本导通了“锂矿-锂盐”的上游供应体系,但其前驱体、正极、负极与制造设备仍需要大量依靠中国产业链。尤其是在制造设备层面,中国设备商除了负责交付外,更需要在后期配合特斯拉进行产线调试与售后维保工作,而这一动作将会立即触发《大而美法案》中“物质援助”或“合同控制”禁令,使得特斯拉相关产线失去“§45Y/§48E”两则条款中的税收抵免资格。
同时,根据特斯拉财报,其2024年在美国本土储能项目总装机量为31.4 GWh。但特斯拉内华达的Sparks工厂初始产能仅为10GWh,占2024年总需求的32%。即便特斯拉在2028年之前完成铁锂电池65%本土化生产的历史壮举(65%意味着基本摆脱中国铁锂正极供应链),仍有70%的巨大缺口需要通过中国供应商来完成,而这又将触发法案中“物质援助”的条款。
当下的特斯拉面临着一个巨大难题:
未来其储能业务70%的铁锂电池需求,能否在原材料、设备两个方面,从上至下的摆脱中国供应链?
应该是不能的。更何况,美国锂电产业链用两年半时间,能完成铁锂供应链的本土化搭建吗?
生产端、需求端,特斯拉正在被法案两头围堵。
但危机仍未结束。
今年7月中旬,美国向中国负极石墨加征的93.5%—102.72%反倾销关税,封死了美国锂电产业链的进口空间,从政策端强制要求石墨材料本土化。作为回应,中国在本月也将正极材料技术纳入出口管控名单,明确限制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及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出口。
本土供给有限,现在进口也悬了。
尽管特斯拉联名松下发起抗议,宣称美国本土以及其盟友根本没有能力实现人造石墨的大批量供货,并且产品质量也并未导入验证,强加关税将会导致本土锂电与整车企业陷入危机。
但白宫无人在意。
03
美国市场基本对中国锂电关闭通道
从当下来看,美国基本已经对中国锂电产业关闭通道,包括LRS(License,Loyalty,Service)这种专利授权业务。
目前,远景能源的动力电池部门与奔驰合资电池企业,已经推迟投产时间。而国轩高科美国电池工厂也将缩减产能。同时,宁德时代与福特的电池合作工厂,在法案的封锁下,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基于此,中国锂电产业出海,发力东南亚、南美以及欧洲、中东市场已是既定路线。
美国这一自残式的法案,除了摧毁了本土锂电产业的竞争力外,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加强了中国锂电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对于欧洲市场而言,美国本土锂电产业的式微,将使得欧洲整车厂更加倾向于向中国锂电产业采购。
同时,在下一代电池的竞争中,预计美国固态电池厂商也将失去与中国企业竞争的机会。
《大而美法案》对于外国敏感实体的界定,将间接推高本土企业在产业链合作中的合规验证成本。同时,该法案所带来的负面预期,将对该国资本投资新能源产业链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美国本土固态电池研发商在中短期内将面临融资难、成本高、客户采购意愿低等多方面影响,使得整体研发进度明显落后。
以上,都是中国锂电企业在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占率的机会。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锂电企业的技术积累与量产能力,在国际市场已然无人望其项背。美国锂电在《大而美》的影响下,即将走向“小而弱”,彻底沦为中美博弈的牺牲品。
世界电动化的转型浪潮轰轰烈烈,必然不会以美国的一部法案为转移。
《大而美法案》落槌的那一刻,既是美国锂电产业的丧钟,也是中国锂电产业走向世界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