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半固态和全固态两条腿走路-电动汽车观察家

国轩高科:半固态和全固态两条腿走路

“国轩高科是有三元电池技术的,只是顾虑安全未能大规模铺开,现在借由半固态和全固态,实现了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产品线,补上这块短板。”

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这样说。

5月16日-17日,国轩高科在合肥举办2025全球科技大会。本次大会上,国轩高科集中发布六款电池等新品,朱星宝等高管介绍了系列进展:业界期待已久的全固态电池,目前已进入预量产阶段;同时发布了续航达1000公里的G垣准固态电池,可连续使用12年的G行重卡标准箱、全球首款单舱20MWh的储能系统等全新电池产品。

从产品布局来看,国轩高科覆盖的场景十分广泛,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以及储能领域;技术上,则从材料创新延伸至生产数智化解决方案。

当然最受瞩目的还是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

01

六款产品齐发

最受关注的全固态电池又有了新的进展。

国轩高科2024年发布的金石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实验线贯通,开始走向中试阶段。

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实验线100%线体自主开发,设计产能达0.2GWh,通过高精密涂布等关键技术,实现高达90%的良品率。金石全固态电池研发负责人潘瑞军透露:“此条实验线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100%,目前已开始装车路测。”

材料创新上,硫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实现了60%的显著提升,空气稳定性得到大幅增强,同时正负极材料的克容量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金石电池单体容量提升150%,预紧力下降90%,顺利通过

针刺、热箱、外短、过充、挤压等严苛考验,安全性能全方位得到提升。

此外,国轩高科在科技大会上发布了G垣准固态电池,其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以上,系统能量密度超过235Wh/kg,使得搭载该电池的“001”号样车总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通过独创自适应固固界面技术,构建离子传输高速通道,保障电池全生命周期稳定高效运行。

朱星宝透露,国轩高科已规划建设12GWh准固态电池产线,“搭载G垣准固态电池的‘001’号样车总里程已经超过一万公里”。

在商用车方面,国轩高科推出了G行超级重卡标准箱,单包电量116kWh,能量密度达175Wh/kg。通过融合四枪并充技术与1000V高压平台,可以轻松实现兆瓦级超充,充电效率提升30%。该电池采用600V—1000V宽域电压智能调节系统,实现200-1000kWh弹性电量扩展。

该产品凭借低温活性正极材料、超宽温域电解液体系及低温适配电芯配方的三重保障,在-30℃的极端环境下仍能高效充电,确保前3000次循环容量无衰减,行驶里程超过120万公里时电池供能依然无损,更提供长达12年、10000次循环的超长使用寿命。

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牵引车、搅拌机、装载机、矿卡、渣土车等场景,国轩高科中国业务副总裁许邦南在发布会现场承诺,G行重卡标准箱发布即量产,量产即应用,目前已为多款车型提供全场景动力支持。

国轩高科还推出了乾元智储20MWh储能电池系统,该储能舱采用模块化拼接的集成化方案,单舱储能容量高达20MWh,设计寿命长达25年。

该系统搭载的七级安全防护体系,能够显著增强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该储能舱依托大模型技术,构建了跨语言的智能控制与运维平台,实现了故障的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理,可以极大提升运维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据国轩高科储能研究院院长张东升透露,目前该产品已获得超过6GWh的在建及意向项目订单。同时,国轩高科宣布,将向全社会公开该系统所有集成专利。

另外,国轩高科的启晨LMFP也有了新进展。国轩高科2023年发布的启晨锰铁锂正极材料及配套电芯技术,在上年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贯通,材料的年产能已突破万吨大关,电芯也成功应用于多家主流车企的新能源车型中。

今年,国轩高科高级副总裁、亚太业务总裁程骞在发布中介绍,公司通过“LatticeFuse超溶体”“高熵掺杂技术”及“沙丘自组网”三大创新,攻克了锰铁锂材料导电性、压实密度与循环寿命等核心难题。新一代材料实现了超高压实密度2.58g/cm3,5C倍率放电比容量140mAh/g。

国轩高科发布的启晨二代电芯支持10分钟快充补能、能量密度跃升至240Wh/kg,-20℃容量保持率高达93%,通过PACK层级严苛热失控测试,实现“零热蔓延”,可满足纯电车型850公里、混动车型1500以上公里续航需求,有效缓解用户里程焦虑。

02

为何全固态和半固态两条腿走路?

谈起为何要做半固态和固态电池,朱星宝表示,作为一个电芯企业,他认为国轩高科当年错过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即三元时代来临的时候并没有批量投入市场。用朱星宝的话说,“有技术,但没有大胆地推出产品。”

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

如今时代变了,由于价格竞争,市场上70%都是磷酸铁锂电池。

但是三元电池技术高比能是非常大的优势,而半固态和固态电池都可以把三元电池的安全性短板补上,可以做到兼容长续航、高安全。

在朱星宝看来,从目前进展看,半固态电池可以迅速地落地推向市场,五年之内将是它的天下;对全固态电池来说,行业需要给它一个缓和的时间,一个成长期。这就是国轩为什么两条路线,“让半固态在前面扛旗,给全固态留下成长的时间。”

潘瑞军也表示,半固态的量产比较快,由于能够继续采用原有工艺,并仅通过材料和设备的细微调整,就能达到350-360Wh/kg的能量密度。

国轩高科全固态电池研发负责人潘瑞军

朱星宝透露,G垣准固态电池目前已经有四家客户上车测试,今年就会有车企公布他们准固态电池上车的新闻。

朱星宝进一步透露,已有客户提出需求,希望3.5吨重的车辆也能行驶1000公里,而他们已具备实现这一需求的能力。

这是从企业发展角度,朱星宝给出的回答。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朱星宝也认为发展固态电池是非常必要的。

在他看来,中国动力电池居全球第一,已经十年的时间。在液态电池领域,中国是毋庸置疑的老大。然而,液态电池也面临着被新技术颠覆的风险。日本韩国美国都押宝全固态电池路线,中国不想被颠覆,就必须布局。

对此,朱星宝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全固态技术类似于一个“僚机”,走对了,5年之后,中国的全固态电池有望代替液态电池继续成为全球第一;如果发展5年后,发现这条路线仍有疑问,这项技术的投入就相当于为中国液态电池的产业地位保驾护航了。

03

Axtrem助推效率再提升

除了在产品领域发力,国轩高科还在生产制造方面也开始独立自研数智化平台工业AI智能体,进一步提升效率和良率。

徐嘉文通过案例阐述了工业AI智能体的必要性。

国轩高科工研总院副院长徐嘉文

徐嘉文以国轩高科的工厂为例,他曾经尝试过在工厂从头走到尾,距离大概有1-2万步,包含了从电池从粉末到装车上百个加工工序,其中80%的场景都要做精细到0.5微米的操作,相当于机器在做绣花针的工作。

其次,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员24小时不停地生产,这里产生的产品缺陷率控制在PPM(百万分之一)、PPB(十亿分之一)的级别,仅靠工人的责任心和技能来确保生产很难实现。

对此,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毛刺的问题对电池来说就是“癌症”。在辊切的阶段出现一个肉眼看不到的毛刺,意味着这一卷可能会产生高风险电池。因为毛刺已经产生,机器在高速生产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实时剔除的功能,只能接受这一事实。

因此,国轩高科要做的是让它不得“癌症”。“我们找出了产生毛刺的37个影响因子,可能是张力控制不佳,也可能是来料的一致性存在波动。通过算法动态预测毛刺生成概率,主动匹配最优参数组合,从源头阻断毛刺产生路径。”徐嘉文解释到。

在徐嘉文看来,如果产线和设备是肌肉、基建是骨骼,那么Axtrem就是神经系统,不仅可以传输电信号,还可以加工电信号。它能够作为智能制造所有资源的一个操作系统,将资源做最优化的匹配。

Axtrem平台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实时分析生产数据,预测潜在的质量问题,并提前进行调整,从而避免缺陷产品的产生。同时,它还能根据生产情况自动调整设备参数,确保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徐嘉文强调,Axtrem平台的成功落地,不仅大幅提升了国轩高科的生产效率和良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他透露,自Axtrem平台上线以来,国轩高科良率提高了2%,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电观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