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长城的合资启示:谁还能抢蛋糕-电动汽车观察家

宝马长城的合资启示:谁还能抢蛋糕

16ece34d189ca883feadf772

长城和宝马的合资项目光束汽车项目启动

1984年的大龄青年也成婚了,尽管出身贫寒,也没有爹可拼,还娶了一个外国富家姑娘。这样的姻缘,应该会让人相信爱情吧。

民营的、总部河北保定的长城汽车,和德国知名豪华品牌宝马汽车的合资,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11月29日,长城和宝马合资项目光束汽车启动。一方面,宝马MINI品牌电动汽车将在中国落地生产;另一方面,双方将面向出口生产燃油乘用车。项目总投资51亿元人民币,年标准产能16万台,计划于2022年建成。

光束汽车这个合资项目,和以往的有诸多不同。我们先来看看双方的光束汽车的设定,再来说说,这一合资的达成,给我们什么启示。

1

为何合资

11月底的张家港,草木不凋,但寒风扑面,冬意已深。

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块刚平整的土地上,一蓝一白两个拱门平地竖起,和两列白色和蓝色间隔摆放旗帜,形成一个迎宾大道,通向一个临时搭起的大棚。

16ece34d313cd163fe82f083

启动仪式外景

10点半,成百上千的宾客从大道涌入大棚:有江苏、张家港当地高官,有长城汽车和宝马汽车高层,还有用七辆大巴车拉来的媒体记者,见证光束汽车项目启动仪式,见证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合资终成正果。

后来我们得知,长城和宝马的合资,要回溯到2016年4月18日,双方签署合作的保密协议,私定终身;到2018年7月10日,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双方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署了合资经营合同,这算订婚;此次光束汽车项目启动,才算双方正式完婚。

这桩合资的发生有些令人意外:一方面,有头有脸的外资车企都已经有了合资企业,宝马也有;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放开了外资独资,宝马完全可以独资建一个电动汽车公司。为什么这两方还要合资呢?

魏建军直言,之前也想合资,但是“轮不到我们合资”。

16ece34d4bccbab3fe527410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启动仪式上发言

在中国车市蓬勃发展的时代,谁能和一个强力外方合资,就有了一匹现金奶牛。不仅合资公司收益很多,而且反哺中方母公司。但能有合资机会的,是各大国有车企。当家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以至于大众、丰田这种企业都是两嫁中方车企。

直到现在,还用魏建军的话说,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才有长城和宝马合资的成果。“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第一家真正的民营车企的整车合资项目。”

和宝马合资,魏建军表示是向宝马集团这样的前辈和老师学习。他特别提及两个学习科目,一是国际化,二是电动化。“向宝马集团学习在技术、国际市场运营、对全球法规理解方面的经验。”以及,“宝马集团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导者,未来在新能源领域,我们也将借助于宝马集团的技术和各种资源,发展好光束汽车。”

宝马集团财务董事彼得表示,“中国是最大的市场,而且也是高度城市化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当中,MINI品牌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本地化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前提。”

16ece34d5e7cb713feddaa15

宝马集团财务董事彼得在启动仪式上发言

选择和长城携手,宝马集团研发董事傅乐希表示,更多看到的是双方的能力互补,“尤其是长城汽车对整个汽车价值链有深入的了解,有成功的增长经验,同时也有非常高效的生产和制造流程,因此,它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

换言之,宝马来华近25年,期间长城汽车在市场上的成功,证明它是一个更好的伙伴。

2

SUV专家+电动专家

合资做什么?

光束汽车的官方项目审批内容前所未有:“针对燃油乘用车全出口制造及纯电动乘用车研制”,后面还有一句:“进行纯电动乘用车的生产销售前,需获得纯电动汽车整车项目审批。”

16ece34d788cc1e3fcfa448d

光束汽车项目效果图

也就是说,光束汽车将生产燃油车,但是为了只针对出口——这部分,应当是主要是长城的诉求,将燃油SUV卖到海外去;光束企业也将生产电动汽车,但是还需要获得审批——这部分,应当主要是宝马的诉求,将电动MINI本地化生产。

如此细拆来看,双方说的能力互补,不是恭维。

在燃油SUV领域,长城汽车是中国领军企业。即便是在当前中国汽车产销量总体下滑的情况下,长城的销量还在增长,前10个月长城汽车总销量83.9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6.66%。

全行业销量下降的情况下,利润表现更糟糕。但长城汽车利润居然大增,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倍。

在电动化方面,大众、戴姆勒等巨头被批评脚步迟迟,但宝马却是高端品牌中电动化比较积极的。

在电动汽车商业化之前,宝马长期研发、测试电动汽车技术。2011年,宝马集团对外发布“BMW i”品牌开始,开始在电动化领域加速发展。2013年,宝马i3上市,成为纯电动车型的开山之作,目前为止,已销售超过15万辆。

今年,纯电动MINI将于今年在英国牛津工厂启动生产;2020年,纯电动iX3将在中国沈阳工厂投产。2021年,宝马iNEXT和宝马i4将分别在德国丁格芬工厂和慕尼黑工厂投产。

以这些车型为前奏,到2023年,宝马将向市场提供25款电动车型,其中近一半是纯电动车型。到2019年底,宝马计划实现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两年内将达到100万辆。而且,宝马集团掌握了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今年11月,宝马投资2亿欧元的电芯技术中心投入了使用。

对于宝马集团在电动领域的领先,长城汽车也是认同的。

近一两年,长城新能源品牌欧拉,市场表现突出。欧拉纯电动平台的诸多特点,和宝马有相似之处。结合2016年4月双方就已经签约合作的事实,可能长城欧拉产品已经从宝马学习了电动汽车经验。

3

长城国际化+MINI本地化

“长城汽车和宝马集团的合作,无论对宝马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还是对长城汽车的全球化战略都是强有力的支撑,是实力派的强强联合。”魏建军说。

光束汽车承载了双方的不同期待,长城是国际化,宝马是电动MINI的本地化生产。

近年来,长城在国内市场成功的基础上,国际化探索颇多。

早在1998年,长城汽车就实现出口,现已远销全球1/4的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量超60万辆。今年,长城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前十月出口5.5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37.96%。

“光束汽车合资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全球化,它未来的产品不仅要提供中国市场,还要出口到全球市场。”魏建军说。有了宝马的加持,光束汽车是否要走高端市场呢?毕竟此前长城汽车虽然出口不少,但重点市场是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厄瓜多尔、秘鲁、智利、马来西亚及沙特等地。

魏建军说,“全球化并不意味着高端化,我们在东南亚市场,包括俄罗斯市场也做了研发、生产的布局。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还在稳步地推动过程中。”

在光束汽车上,宝马将落实酝酿已久的MINI本地化生产,而且是电动的。

宝马一直在中国奉行本地化和电动化路线。在2018泰达论坛上,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为中国制定了新的“2+4”战略。“2”指的是宝马集团BMW和MINI两个品牌的核心业务,“4”指的是宝马的“ACES战略”,也就是着力于“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服务化”新四化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用户提供创新的出行体验。

和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2”当中把MINI品牌单列,表明这一品牌在中国要打开新篇章,而不是简单的进口销售。

使命落到了光束汽车的肩上。宝马正在推动MINI品牌全球化扩张和电动化。通过光束汽车,宝马集团将实现MINI的本土化生产和MINI电动化两个战略目标。

目前电动汽车产品已经非常多,而光束汽车至少也要在2022年才能出产MINI电动,但合作双方都对MINI产品有信心。傅乐希说,好的产品以及好的品牌总是能够胜出,“我们不仅仅推出一款新的MINI产品,而是能够提供非常亲民的价位,能够让我们的用户用得上、用得起。”

对于MINI,外界所知仍是燃油时代英国精品小车的印象,但MINI的电动化探索非常早,而且其实早就涉足中国。

早在2009年,MINI电动版MINI E就在全球展开路测。2011年-2012年,MINI E来华路测,分别在北京和深圳通过两轮共50名车主,进行深度体验和使用。

16ece34d978ca893fd59acc5

2012年MINI E在中国举行路测

如此长期的准备,加上傅乐希“非常亲民的价位”的表态,国产后的MINI电动版应该可以期待。

4

谁还有力抢夺市场蛋糕?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说,这场合资,更像“自由恋爱”。其所指,应当是有别于中国汽车工业史上,那些由国务院或者主管部门“拉郎配”的合资。

自由恋爱当然好了,和自己心仪的对象一起。不过,自由二字,中国人向来容易误解,常常视之为放纵随性,无法无天。其实,自由和责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自由婚姻,意味着嫁错人要打落牙齿暗自咽;自主经营,意味着自负盈亏,没有人给你兜底。

光束汽车的合资,内部有诸多创新之处,包括不合建新渠道,而是各自现有渠道销售;另外,双方虽然是各取所长,但是也有各自战略目标,宝马还明确表示,华晨宝马依然是其在华发展核心业务的合作伙伴;长城呢,也有新能源欧拉品牌,定位就是精品电动小车,和MINI有所重合。

外部环境方面,国际贸易争端不断,中国对新增汽车产能管理较严,光束目前还未获得生产资质。

因此,长城和宝马的合资,自然是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后势发展,则还要观察。不过,对于民企和外资,起码习惯了风险自担。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到了今天,迎来一桩“自由恋爱”的合资,意味着什么?

“拉郎配”时代的结束,和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增长期的结束几乎同步。蛋糕不再增长,切蛋糕分蛋糕的人,也该袖手旁观了。此时,环顾四周,谁还有力抢蛋糕呢?

长城和宝马合资,指向国际化和电动化两大增量市场,抢蛋糕的劲头不小。如果确实是战略商业机会,习惯在市场上抢食的企业是不会放过的。而那些因人成事者,此时还能企求什么呢?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电观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5

发表回复